(97)-

國人見面總會習慣的問上一句:「吃飽了沒?」洋人聽了覺的奇怪,一被問到皆愕然無以應對。其實,它與洋人見面時說聲:「好啊油」的意思一樣,只不過是句問候語罷了。不過,國人喜歡請客吃飯卻是事實。

對於久未見面之親友,設宴接風洗塵,請客吃飯,它的用意可大矣!因是之故,「吃飯」對國人而言,他不僅可以填飽肚皮,還可將「吃飯」當成公關之媒介,甚至可藉「吃飯」來解決許多窒礙難行之困擾咧。

吃飯人人會吃,但煮飯卻不見得人人會煮。如何煮飯?怎麼煮才好吃?相信您被問到之時,一定啞然不知如何回答。那是因為您平常在家裏,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養成習慣,所以,對於這些問題無以應對嘛。

既然吃飯如此要緊,前提是您必須先得煮好飯才有飯吃。可惜呀!您對煮飯之事一竅不通,因此,飢餓之時只好等待家人伺候您囉。談到煮飯之前,您對飯主角「米」必須有個瞭解。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潤適合稻穀之生長,因此稻米成為主食。

台灣自產之米大致是蓬萊米、在來米、與糯米三大主項。蓬萊米屬於粳米類,口感較軟適合用來做飯。在來米屬於秈米類,口感較爲硬些,適用於蒸粄做粿,如米粉冬粉蘿蔔糕芋粿碗粿等等,都是使用在來米磨漿製作而成的。至於糯米因其質地軟糯黏性高,年糕湯圓或糯米飯都是它的傑作。

現在您明白了寶島米種與特性之後,且將筆尖拉回到「煮飯」之主題上。古早時代,煮飯是家中小孩與主婦之工作。個人七歲開始學習煮飯,從砍柴紮火引草結、生火煮飯做菜無所不學。當時年紀小,感到最吃力的工作是「煮飯」。

由於家中使用的是大灶,我個子矮小須墊矮櫈才可見到灶眼。洗米煮飯因力道不足,常被責罵米沒洗乾淨。斯時家家小孩皆如此,不論男女他們都在學習成長,所以,不管煮飯過程如何的艱難,他們總得硬撐學習下去。大人教導小孩不多說,除了大原則之外,其餘細節都得靠自己去摸索揣摩。

記得初次掌鍋煮飯,心驚肉跳害怕失手。誰知越是怕越會出問題,因為水放太少而變成三色飯。底層燒焦、中層糜爛、上層半生熟、挨了一頓竹條之後換米再煮一次。人在倒楣之時,歹運總是接二連三到來。上煮之飯卻因水放過多,掀開鍋蓋就是一鍋膏狀爛飯。結果挨打受罵無法避免,但是還得忍受痛楚不敢吭聲。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過後,大約耗費一個多月時光,這才能夠煮出一鍋讓大人們滿意的白飯。各位可別輕看煮飯放水是件小事,拿捏之妙非常不容易,沒有多次的失敗是無法抓準的。至於煮飯放水小學問,若沒有親手歷練過絕對無法做好。

在來米質硬須多放水,蓬萊米質軟易熟則水少放。而糯米因其質軟糯黏性大,水放多少經驗自成一格。家家孩子都在摸索中成長,平時玩耍一起就是經驗交換的好時機。東家方法西家方法融匯於一爐,任何疑難雜症便可迎刃而解。大夥為了能夠煮出好飯,頭上已經挨過不少火爆栗子了呢。

隨著科技之進步,現在煮飯已不是難事。家中老灶頭已被燉鍋、電子鍋、或快鍋所取代。其他各種烹調器具更是日新月異,家中烹煮藝術產生變化,家庭主婦買回電鍋,按照說明書指示洗米加水,按下電鍋時間一到自然跳起,就是一個菜鳥主婦也可煮出一鍋好飯。

她們不必爲生火流淚,不怕飯焦菜不熟,下廚已成為輕而易舉之事。只是她們做出的飯菜,少了那份濃濃的人情味罷了。除了吃飯之外,客家人對於米食粄類特別喜愛,而且在我家來說,家人喜歡粄類更甚於米食。

時間不論是在農閒之時,或者濃務繁忙之際,打粄似乎已成為,我們全家運動主項之一。母親娘家數代農耕為生,打粄機自然會經常有之。過年期間之甜粄、鹹粄、發粄、粢粑乃至平日之菜頭粄、水粄、或菜包、或粄條、或水粄、消耗量之大令人咋舌不已。

客家孩子學習煮飯之外,對於打粄也須親身參與學習。從我七歲下廚開始,到我高中時代離開廚房為止,我的打粄功夫易經學到不少。從平時之菜包、菜頭粄、水粄與板條,乃至過年之甜粄鹹粄與發粄,我都能夠漏上一手小功夫。

幼年時代,老祖父曾經教過一首「打粄歌」,它是屬於客家兒歌,也是俚俗之歌,同時,它也是老祖父的自創歌曲。它的內容這樣寫著:「過年打甜粄,甜甜个平安粄。過年打發粄,必必發發財大發。菜頭粄鹹粄滋味好,可以拿來做點心。過年打粄求積福,閒時打粄飽腹肚。豬籠粄面帕粄,還有打粢粑,冇食就會難過關。」與其說它是歌,不如說它是詩,因為它的吟唱方法與吟詩相似嘛。

我們家的粄子,在老祖母與家母的調理之下,吃出許多心得與滋味。甜粄拖麵糊油炸,或者直接用油煎,或者蒸軟捲酸菜,怎麼吃怎麼好吃,而且還百吃不厭。鹹粄油煎過後,沾以蒜瓣醬油,不管是誰吃過都說好吃。

菜頭粄用油清煎,或是煮湯,無論熱吃冷吃皆無不可,說到這裡口水都要流出來囉。菜頭粄的沾醬花樣多,不管是沾桔子醬、辣椒醬、海山醬、或蒜蓉醬、醬醬可口一吃難忘。

至於發粄是屬耐久存放之粄類,有時候放到發霉也捨不得放棄。在那艱困的歲月裡,主婦將那長霉之發粄,擦拭去掉綠色霉絨之後,用蒸用煎或冷著端上桌來,大夥照樣你一片我一片吃個精光。

老祖父喜歡吃剛出籠的發粄,口感軟綿綿且又QQ的,非常適合老人家食用。老祖母喜歡冷吃,她說這樣才可以吃出粄香,並且可以體會出它的Q彈。父親說發粄的霉絨是對人體有益之黴菌,它有健胃整腸幫助消化的作用。是否真如所說?我家沒人去求證過。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家人吃這種長霉的發粄,從未有人感覺不舒服或拉肚子。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是如此處理,大家都平安無事快樂過活,也沒聽說有人吃它中毒的。其他如甜粄或鹹粄發霉,村人們也都如法炮製,吃過大家好好的,從未有人吃出毛病。

同樣以純糯米製做的湯圓、豬籠粄、新丁粄、客家麻糬等等,它們也都是我家常做的粄類。湯圓煮甜煮鹹各有所愛,家母拿手絕活是煮鹹湯圓。每每在她下廚烹煮鹹湯圓之時,屋裡屋外飄香處處,鼻端一聞就知是家母的傑作。

其實家母並無絕招,只是佐料她敢下本錢罷了。豬籠粄就是菜包,因其形狀像似竹編之裝豬用具,故爾以型得名。豬籠粄包蘿蔔絲與蝦皮,或者包蘿蔔干加蝦皮,都是客家粄之傳統滋味。

它還可以包紅豆、綠豆、或番薯蓉做成甜點,冷熱入口滋味各異,在我嘴裡它們都是好吃的粄類。新丁粄是家中添丁生男孩,祭拜神祇或祭告祖先之祭品。它的滋味更讓我難以忘懷,油煎雙面金黃灑些鹽水,它的滋味就夠令人吮指回味,若是沾上蒜蓉醬油,直可說是人間美味啦。

客家粢粑(麻糬)更不用說,任何聚宴場合裡都有它的蹤影。它是宴席桌上之前鋒,大菜未上之前可以先磨練一下客人之嘴功。傳統客家粢粑不包餡,Q彈可口咬勁十足。沾上花生粉或黃豆粉,滋味自成一格百吃不厭。

粢粑放久凝固可以用煎處理,灑鹽水或沾蒜醬順口好吃。除了包餡的豬籠粄不耐存放外,其它糯米粄都可耐久存。新鮮粄或久放粄我都喜歡,油煎沾用蒜蓉醬是我家固有傳統。啊!一提到打粄想到吃粄,我那不爭氣的口涎又溢滿口腔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