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1986年9月,藉著商餘閒暇,我由摩洛哥商友艾巴狄之引導下,回到他家鄉的集市裏,體會了當地人的趕集盛況。是日,一大早就被艾巴狄催促起床。草草盥洗過後,兩人便開車上路直奔現場。因為早起精神散漫,心中只想歇息一下。可是這些都是空想,因為車子在荒野中急馳,哪有讓人寧靜之可能。

在車途中阿巴狄對我說:「今天是當地的『新娘市場日』開市,所以,我們必須早點出發趕路,以免半途塞車阻道無法通過。」好奇心濃重的我,坐在車內東張西望,內心中充滿著期待,希望能夠立刻目睹到「新娘市場」的真面目。

摩洛哥雖然幅員廣大,然因居民結構複雜土著分支極多,所以,當地的生意非常難做。我的商友艾巴狄是突尼西亞人,做起生意來極有阿拉伯商人之狠勁。他們一旦坐上談判桌之後,殺價耍賴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他們殺價之狠,就連殺價出名的猶太人,或者是手段凌厲的尼斯商人也自嘆弗如。

我們之所以能夠湊在一起,那是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磨合的。我廠生產的「號角揚聲噐」(Horn Speakers)、警報器(Alarm Speakers)、以及一般家庭用的音響組合(Family Hi-Fi Assembly),在這裡小有市場。我的市場遍佈世界各國,但在不景氣威脅之下,不得不到此鳥不拉屎,雞不生蛋的小市場拓銷產品。

這個市場我雖賣力促銷,可是成果似乎有限。但在有比沒有好的比較下,我便莫名其妙的在此活動了十餘年之久。九月裏的摩洛哥天氣,太陽高掛炎熱異常。快到現場已熱得我臭汗直流,車外處處可見打扮華麗的年輕人,坐在耀眼的彩色驢背上,甩著皮鞭打驢趕路。

他們就是要去新娘市場,物色挑選新娘子的年輕人啦。從他們細心盤結的頭套下,可以見到他們是一個個急於結婚的少年郎。抵達新娘市場,那些騎驢找新娘的年輕人,離開驢背之後,個個手上提著一個小白箱,箱子內裝著是他們今天結婚用的新禮服。

當他們走過我的面前,一股阿拉伯人特愛的古龍水味,從我的鼻端飄了過來。因為噴得太濃了,差點害我當場打噴嚏出糗。這是一年一度的選伴機會,錯過今天就得等待明年。漫長一年裏十分難受,怪不得他們會爭先恐後的往市場內衝去。

當地的新娘市場十分奇特,公開求婚、馬上訂婚、隨即結婚一氣呵成。現場僧多粥少,稍一猶豫便錯失機會。因是之故,參予挑選新娘的年輕人,生怕機會漏失,個個無不戰戰兢兢,全力以赴,半點也不敢馬虎。

新娘市場每回僅開幕三天,在此期間,新娘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披肩上綴滿著金屬飾物。她們的頭巾上更花樣百出,目的無非以式樣引人注目,進而能夠雀屏中選,成為今年幸運的新娘子。

至於年輕人每天穿戴整齊,忙碌的穿梭來往於現場。雙眼放量在美女群中,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的對象。我有幸遇上這種嘉年華會,隨著阿巴狄的腳步,穿梭於人群之中放心的瀏覽。

或許是種族天性,阿巴狄告訴我說:「這些新娘予新郎的結合,處處以利益為前提。條件一旦契合,美醜立即變成為次要的問題。」我則暗想:「這種以利益為基礎的婚姻,怎麼能夠維持長久?怪不得這裏的離婚率節節攀高。」

婚姻的危機充滿著商機,頭腦靈活的商人,早已看出這商機可帶來豐厚利益,於是便在「巴剎」(Bazzer即商場)地區,設立了這種「新娘市場」牟利。起初他們的構想遭受反對,但其成果相當輝煌,因此反對的聲浪,就這樣被淹沒下去啦。

「一地一風俗,入境要隨俗。」這是出外人必須遵守的潛規則。雖然我曾走遍全球不少地方,但這種以利益為前提的婚姻方式,卻是我的初遭首見。由於在觀感上覺得十分稀奇,所以才將它的筆記公佈與大家分享。

世界景氣隨著時油價格在波動,那年的商場景氣出現反常現象。台灣許多工廠為了生存,老闆與業務經理紛紛出國開闢新市場。台灣人挖牆腳功夫一級棒,與我熟稔的東南亞市場最先遭殃。

東南亞市場是我踏入商圈之首選戰場,而泰國之曼谷則是我最先登陸之都市。我常想好好的為曼谷寫篇文章,然因時間之倉卒加上忙碌,所以,這個想法一值無法實現。等到我退休後時間很多之時,呆版的腦子裏又擠不出一些靈感。

迫不得已之下,只好濫竽充數的寫下本文交差。東南亞市場是我創業時期之橋頭堡,尤其泰國之曼谷更是我經常落腳的地方。在這裡無論是轉機或拓銷商品,都會給我一種有如回家之感覺。

曼谷她是一座溼度極高之都市,天候悶熱得經常讓人汗流浹背。當那飛機在曼谷機場上空盤旋之際,您的鼻尖與皮膚立即會有濕潤的感覺。由於當地水運非常發達,故爾有個「東方威尼斯」之稱號。我習慣稱她為「水都」,不過,當地人卻喜歡稱她為「眾神之都」。

這座城市以擁有眾多之僧侶、泰國浴池、以及寺廟而聞名於世界。城市交通之紊亂擁擠,比任何亞洲都市都來得嚴重。大量的汽車排碳飄蕩空間,使得這座美麗的水城,天天籠罩在烏煙瘴氣之中。

猶記得當年走入曼谷都市裏,鼻端聞到的都是碳塵味、汽油味與椰子油的味道。儘管當地的空氣如此糟糕,每天仍然有百來萬人在這座城市裏活動。隔著湄南河對岸的古城吞浦里,據說是鄭昭王朝之古都,但也有人說她是塔克辛將軍,自立為王時之都城。

眾說紛紜,傳說成堆,道理何在?答案莫衷一是。可是經過吾友之介紹,我認為鄭昭與塔克辛很可能是同一人?根據歷史記載:塔克辛將軍曾把佔領曼谷之緬甸人,驅逐出境之後自立為王。而他的繼承人拉瑪一世,因為發展上之需要,故爾將國都自吞府遷移至對岸的曼谷。

之後藉著湄南河之屏障,將曼谷建設成為泰國首屈一指之大都會。再經多代之苦心經營,終於奠定今日現代化曼谷之根基。我的客戶分佈在班莫街、思隆路、耀華力路一帶。早年這些地區屬於新地界,偏僻尚未引起當地人之注意。

許多華人以克勤克儉之精神,在此地進行開發,待至城市繁榮之後,他們就名正言順的在此地分享成果。我的客戶主攻電子零件與電工器材,店面雖小卻是長期合作之好對象。訂單積少成多,眼見他們由小變大逐漸茁壯,我公司也蒙受其利,躲過多次市場不景氣之威脅。

在曼谷街頭駐足瀏覽,可以見到許多穿著橘黃色僧衣之和尚。他們托缽化緣或沿街修行。他們是屬於泰國天尊級人物,其僧王與泰王地位相等。這些和尚一日用餐兩頓,艱辛持苦為國泰民安祈福。

根據當地之習俗規定,年輕人都須經過僧侶生涯才算成長。時間長短不拘,依願而行,自動自發毫無猶豫。雖然社會教化如此森嚴,但政變時有所起,真是令人覺得意外。政變問題常在我腦海盤旋,我曾問我商友為何會這樣?

可能是在商不言政的習慣,我這位朋友並未給我答案。僧王與泰王二人平起平坐,他們都為國家人民之安定而努力維持。泰國人對國王與僧王非常尊敬,就連我這外人也常被其肅穆尊敬之心情有所感動。

我在腦海裏曾有多次構想,心想必須把曼谷好好的介紹一下。然而,為下筆之前信心滿滿,一旦下筆之後,滿腦子卻是思緒滾浪翻騰。這個想寫那個也想寫,始終無法將曼谷全貌說清楚講明白。您看看!寫到這裡我的筆尖又走滑了。為免讓各位更加掃興,只好匆匆在此暫時的擱筆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