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被具體拆解,回到個人對於家庭所有位置的鄉愁,絕對的疏離感已經讓《蝴蝶》與先前的《黑暗之光》澈底分道揚鑣。

  多國語系在族群可被容納接受,然而,父親堅持操弄著陌生的語言,卻是巨大的傷害,在暗示童年的場域槍斃父親,全然的陌生感所造成的仇恨,親情的複雜脈絡往往超越一切。

  一哲為視覺的敘事主軸,阿佩則是暗影中的旁白。

  《蝴蝶》中的愛情更是趨近於毀滅,《蝴蝶》中的這兩人是同屬於一個靈魂,一哲不斷述說自己的存在,而阿佩緩緩吐出另外一個一哲。

我在戲院裡卻想念起《美麗時光》的阿敏和哲哥,不存在卻緊密連結的愛情。

分崩離析的人際關係,原來《蝴蝶》是一則《棄的故事》,灰暗的南方澳,潮濕的寒冷海風,一哲成了被眾人遺棄的對象,整部電影幾乎成了被遺棄主角的自白敘述。

  相較於《美麗時光》的多語系家庭關係,《蝴蝶》的家庭已經成了互相傷害的場所,一哲完全找不到自己的所在,而是絕對個體式的疏離。

  一哲當面控訴父親的遺棄,父親詭譎地操持著他國的語言,雙方堅持聽不懂對方的語言,荒謬不存在的道理。(我是日本人,那我呢?爸爸?)

《美麗時光》到《蝴蝶》,宛如從一本小說到了一篇散文。

  大量死亡的意象,似乎還是不夠強烈,螢火蟲、貫穿肚腹的武士刀、割斷頸動脈、中槍倒臥在地板上的女子以及竹林中漫天飛舞的蝴蝶。影像本身的力量被旁白以及篇章的轉場文字抽離掉一種猛烈的撞擊力量。

  文字的抽象詩意和直觀畫面的卡接顯得相互牴觸,《蝴蝶》的詩化敘事也讓這部電影呈現了一種殘缺紛亂的狀態,我感受到自己進入廢墟的徬徨和某些永遠無法進入的房間(正如我詫異倒在血泊的小龜竟是阿仁的女友)。

  道路,真理以及生命。

  如果道路的終點是那個無人的黑暗所在,生命凋零之際,唯一的真理究竟是什麼?

  一哲為了阿仁頂罪,為了父親上一代的紛擾,以暴力處理了整個世界,最後整個世界也以貫穿肉體的暴力回應了一哲。

  倘若《美麗時光》誠懇地用魔幻寫實叫我們接受這宿命的悲劇,《蝴蝶》則是把詩的抽離意象帶入了情節之中,而以死亡作為重新開始的籌碼。

  惡魔的靈魂瀰漫在一哲痛苦的怒吼之中(我回來了,另一個被父親遺棄的場景,那些偽裝活著的動物。)

片中配樂用了手風琴,一種哽咽在喉頭的宿命滄桑,究竟是快樂還是悲傷?

《蝴蝶》重新拆散了張作驥從《黑暗之光》到《美麗時光》的視覺敘事,喃喃自語的一哲,個別座落的角色,描述的旁白,淡出後復返淡入而無法離開的場景,那些篇章的文字以及獨處的沉默壓抑。

當一哲用最原始的嘴咬下蛇頭時,我亦只能用一篇更不完整,更混亂的文字讓自己得以入眠。

如果能用一首詩去描繪這樣的傷感,駱以軍《棄的故事》。
  
「遺棄便是足印
   因為我知道
   妳將愛戀足印甚於
   愛戀我的足踝。」
   那年冬天
   我將妳植於雪蕪的荒野
   不待抽芽
   便踩著巨靈淫邪的舞步
   哆嗦離去。
  
  「如果妳至今猶被我置於遺棄的雪蕪荒野
   那麼請記住
   遺棄是我最濃郁灼烈的吻
   是我
   囓咬妳一生陰魂不散的
   愛的手勢
  「你究竟是誰?」
  「我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