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乎!放乎!─「無執」的省思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CENTER]到乎!放乎!─「無執」的省思[/CENTER]

[COLOR=#NaNNaNNaN]筆者在一齣電視劇中,聽到上句,心下未有震撼,隨之而來的是「靜」。「家」不就是「家」嗎?不就是與感情要好的親人同居一處嗎?該處不就是「家」嗎?為何「到家才是家」?「道」是何其高深的,所謂「聞道」、「得道」,皆是言高人所有,為何「道道是道」?能得能聞已是萬中無一,理應拳拳服膺,唯恐失之,為何「放下見大道」呢?或許,有人會以「有即無,無即有」的「物極必返」作解釋,但筆者卻認為整句不在「是」與「見」,其精萃處應是「到」與「放」,意境在於「活在當下」、「無偏無執」的「逍遙」。[/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COLOR=#NaNNaNNaN]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上至天地,下至便溺,皆是「道之所生,德之所養」,似有高下,實無貴賤,因此從「道」而言,的確「家家是家」。無論你身處何方,客觀上都是平等的,問題在於「家」是甚麼?有些人認為「家」即「生活的地方」,是「養豬之地」;有些人則認為家不是地方,而是情之所在,只要親朋好友在,則無處不是家。但不論家是甚麼,「到家才是家」正道出「家」並非一客觀物,而是主觀地存於本體的心。[/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COLOR=#NaNNaNNaN]「家家是家」的潛台詞正是「處處不是家」,如果「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物件,不受主觀意志影響的話,那主體定必放下當下,去追尋那未知的「家」,但由於「家」的形象僅為一抽象概念,如是否所有「養豬之地」均是「家」?又是否但凡朋友所在,便是「家」?如真是這樣,那「家」便多如恆河沙數,亦即「家家是家」,但亦正因如此,「處處不是家」。因此,「家家是家,到家才是家」的精要應不在「是」,而應是「到」。「到」有「抵達」的意思,亦即主觀所認定,所接受的地方。當你認定這處,並願意為之付出時,這處才能朝你的意願,成為你的「家」,你才能在這處得到「家」的感覺,因此你必須先放棄「家」的既定形象,不再向外追求「家」的所在,只有活在當下,「家」才成立,此之謂「先捨而後得,捨家而到家」。有些時候,不要堅持讓環境配合你,不用刻意找一個你想的,而是接受當下,從而活在當下。[/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COLOR=#NaNNaNNaN]所謂「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作為一位受四方敬重、八面拜服的學者皆易為己學所矇蔽,自以為已經「得道」,學問已達至境,但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眾道都是道的一面,正如張載和朱熹的「理一分殊」論般,人間一切都是理的發用和經調整後的部分,因此「道道是道」。儒家主法先王,講三綱五常;法家主法後王,必一斷於法;道家以道為尊,認為道法自然,三者互有優劣,各有長短,執一而拒二,都會有所偏頗。「執是無執,無執是執」,只有執無御有,道通有無,才能達到「放下見大道」的境界。[/COLOR]
[COLOR=#NaNNaNNaN][/COLOR][COLOR=#NaNNaNNaN]有九流十家,百家學說,它們都有其可持之故,亦確實代表了某程度上的真理,此之謂「道道是道」。但又由於無謂的門戶之見,彼此壁壘分明,阻礙了學術交流和對真理的追求,以致自身再也後繼乏力,缺乏生機,就如漢之經學及明之朱學,這又產生了「道道不是道」的吊詭情況。既然如此,主體不如放下無謂的己見,使己心空無一物,接納一切,正如〈諫逐客書〉所言:「大海不擇細流而成其大」,可見「放下見大道」應重「放」而非「見」。無論是百家爭鳴,還是罷黜百家,政治上都有儒法爭衡的局面,不管是儒表法裡,還是儒裡法表,兩者都互相滲透,支撐數千年的燦爛文明;社會倫理則是儒道共存,古賢先哲向是儒道雙修,可出可處,僻佛如韓愈,尊儒若朱熹更是三家兼善,亦正是如此擇善固執,才能成其偉名。[/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
[COLOR=#NaNNaNNaN] [/COLOR][COLOR=#NaNNaNNaN]其實,觀乎筆者對標題的放置,便知筆者仍是執著:「既已無執,何來省思?」誠如友人所言:「看得通,卻看不透。」言下之意,筆者對世界的運作和事情的始末有一定了解,亦有一定的己見,但筆者卻是放不下,知勢而不能順勢,時常妄想改變世界,認為世界該當如此,不該這般。殊不知,世界自有規律,就如阿當‧斯密所言的「看不見的手」,世界自會調節,而不用庸俗粗心,[/COLOR][COLOR=#NaNNaNNaN]越想哪個世[/COLOR][COLOR=#NaNNaNNaN][/COLOR][COLOR=#NaNNaNNaN]才是應然的世[/COLOR][COLOR=#NaNNaNNaN][/COLOR][COLOR=#NaNNaNNaN],便越難到達彼岸,倒不如放下執念,活在當下,[/COLOR][COLOR=#NaNNaNNaN]這便是[/COLOR][COLOR=#NaNNaNNaN]「家」,便是[/COLOR][COLOR=#NaNNaNNaN]「道」。能夠「知道」、「明道」,從而「順道」,甚至「忘道」,這才是「大道」。[/COLOR]

「看得通,卻看不透。」大道殊勝,世人能看通又看透之了悟者又有幾人?

能明是非就相當不容易,再能知性理,那離「無執」或許會有點近了...!

謝謝好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