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充滿世界,讓人不敢信任,而文學流露真情,尋找心靈共鳴。
我在心理學這個職業上最早是做說謊、測謊研究,所以知道:成人幾乎每天都要說謊,人兩歲就學會了說謊,而所謂的成人社會的禮節,大多時候也是顧慮別人的感受、面子而說謊。
漸漸長大,人要明白,別人說的話不一定是真的;然後,又要明白,自己說的話別人不一定覺得是真的——這個就叫“心理理論”的發展。人們漸漸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星球上,就像《小王子》裡所描述的。其實,成人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宇宙,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所認知到的世界裡。天上的星星很璀璨,繁星似水,但是其實每一顆都相距對方至少幾光年。當一顆星星上的光被另一顆星星上的人看到時,其實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模樣。人心與人心之間,也存在這種“時差”,我們往往是在好幾年後,才瞭解一個朋友當年對自己說過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而在理解的那一刹那,他或許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所以,有時我們忽然發現一直被矇騙;而有時我們又發現自己其實一直誤解了對方;最後,有時我們想去追悔、道歉時,對方可能已經消失在茫茫人海,就像一顆流星劃過密密星海……
文學,終究是尋找那一“真”。我在上大學時認識的老朋友孫老師說。他是山東大學一位老講師,一位可能在學校裡混得不太好,但是在學生中很有口碑,上課非常好,非常關心學生的老師。他是我的忘年之交,對我一生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不是他,我或許不會繼續憧憬象牙塔的生活,最終選擇當一名大學校園裡的老師。
參加工作後,我才理解他的一些煩惱,現實生活的逼迫。大學並不是象牙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學也是一個講經濟、講政治的地方。畢業離開學校之前,未曾真正工作之前,校園裡的生活終究還不是真正的生活。雖然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校園,但是大學校園已不是當年我心中的那個校園。像孫老師一樣堅守講臺和書本的老師,註定是孤獨無助的少數派。
不過,我倒是越來越回想起他的一些話,比如說“文學終究是尋求一真。”學生時,我喜歡文學,更多是將文學當作承載道義、啟迪人心的工具,而如今,我喜歡文學,則是將它當作自己思考的工具,當作自己尋求內心安寧的一條僻靜的小路。或許,文學更是對未來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的表白與交流。有時,最好的讀者可能就是自己。
但是,從教師,或者說知識分子本身存在的社會意義上說,文學與學術都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必須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隔閡,獲得人與人之間的這種信任。做過人的,就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多麼寶貴,許多事情,欲說還休;做過學問的,就知道學者的誠信多麼寶貴,許多數據,刪了又刪……
在這個謊言熙熙攘攘的世界上,文學是尋求信任的一條僻靜小路。
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
于廈門大學外
[RIGH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