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位於日本,鄰近於神戶與大阪,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由德島、香川、愛媛、高知四個縣組成。從台灣前往可在抵達大阪關西機場後,搭乘巴士前往德島縣,時間不會太長。四國保存了不少的名勝古蹟,除了傳統的祭典外,靠山靠海都有許多值得去的地方。對我來說這裡有許多相似於台灣的地方,但在生活習慣上也有著許多的不同。
  四國遍路相傳是由空海所開的修行之路,這條路線包含八十八間的寺廟,環繞著整個島嶼,從城市、鄉間小路、山上、海邊,每間寺廟都不相同,所見的景色也隨之變化。可惜的是我其實並沒有完成這趟旅途,它進行到了一半,我選擇回到台灣,但對我來說旅行仍在繼續著。
  這條路並非需要有什麼信仰而走,你可以隨性而行,它有清楚的座標指引,有讓你免費入住雖不算高檔,可以遮風避雨睡上一晚的地方;還有路上所遇見的人幫助你完成這趟旅途,或是與你交談在旅途中的趣聞。你也不用太擔心自己是一個人而行,在遍路之旅中經常會說到兩人同行,指的是在你旅途的同時,空海大師也陪伴著你而行。
  這趟行程有趣的地方,不光是每次的參拜或所見的景色,你可以看到有人來了一次,有些可能走了十幾次,有些可能都快破百,在這距離約一千兩百多公里,行走少說也要一個多月的旅途中,有人一次又一次的走著,他們穿著傳統的白衣、斗笠、拿著簡易的金剛丈,彷彿也融入環境之中。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非得要來此走上一輪,或我想告訴你這是個非去不可的地方。不過踏出熟悉安逸的舒適圈固然有它的好處,也會有它的壞處存在。就好比我半途回到台灣開始找起工作時,有一次一個面試的老闆從見面開始論述著社會不該叫人去追夢,要做好更多的準備等等,那兩個小時裡我們沒有展開激烈的辯論,也沒有達成共識,我們沒有從中得到什麼,當然也沒有失去什麼。
  我是在當兵時才開始這個計畫的,其實我並不是一個特別愛旅行的人,如果可以要我坐在電腦前面一整天都不是問題,可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也不會刻意的追求刺激與新鮮感,多數我喜歡從自己的短處著手,或一些興趣。在當兵時我利用假日爬過十多座的百岳,那是我第一次登上台灣的高山,每一次都跟不同登山的夥伴聊天,從高處眺望我從未見過的景色。我生活在此,可二十多年來我很少去親眼看過它美麗的地方。或許我該慶幸出生的地方後面都是茶園,不遠處還有個水庫,使我離開自己的家鄉後,仍對自然的環境有著某種的嚮往。
  當兵要結束之前我就已經辦理好去日本的度假打工簽證,我沒有選擇去澳洲,其實也沒有多複雜的原因,只是我對於日本有著某種嚮往。我會先在北海道洞爺湖町打工,賺取我接下來的旅費,洞爺湖町有著不錯的景致,一天當中隨著陽光而有不同的變化,這不光只是一個溫泉勝地,也是個使人能放鬆心情的地方。
  在日本旅館的工作其實沒有帶給我太多的壓力,儘管我面對的是非常傳統的日本人,他對我有著一樣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對細節的處理,其實我並不是特別習慣,一方面是個性的關係,一方面則是跟台灣要求工作的方式不太一樣。在台灣多數的事情都要做得很快,一件事情做完後要接著下一件做,不太會有讓你喘息的時間。在台灣我多數是做廚房有關的事情,來到日本後我是做房務與旅館的大小事項,兩者在工作內容與尖峰時段性質差不了多少,不過在日本工作更需要更多的計畫與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
  在台灣工作的時候我帶過不少年輕人,也與不同的師傅們聊過天,他們多半都對自己的未來沒什麼太大的想法,工作上不要出太多的問題,那對他們而言便已經足夠了。來到日本後,我反而有比較多的機會與工作的師傅一同聊起日本與台灣的事情,工作上多數是接待中國客人比較多,每次都會有不同的話題,每天的工作便不會像想像中那麼的單一。
  洞爺湖町工作的日子裡,我期待的多半不是下雪的天氣,而是太陽出來的時候。每天早上我從宿舍離開,眺望遠方灑在銀白色山坡上如沙糖般的微光,下午回來時山坡上的光會融化成焦糖般的金黃色。天氣好也能看到洞爺湖遠方的羊蹄山,那是非常特別的景色,如果只是光旅行到此不一定有機會看到這麼好的風景。
  而後我與我工作上的師傅告別,在短暫的三個月裡,我們從一個陌生人的關係,親近到如同父子一般,我們都很少聊起過去的事情。從片段中我知道他是離了婚的,五十多歲,規律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去就喝點小酒,跟我的父親很相似,個性上卻又差了很多。其實像他一樣在結婚後離婚的日本人並不少見,甚至在現在的日本都有不少結婚後不適合又離婚的案例。如果沒有深入去聊其實很難從外表或片面來找出他的特點,不過我知道他有著特別的說故事技巧,可能比專業的說書人還要來的厲害。不過不論對我還是他而言,都是彼此的過客,我有自己的旅行需要完成,而他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離開北海道來到四國後,我沒有給自己太多的時間轉換與休息,我寄回去一些行李,可留下的還是很多,裡面有很多是我用不到的,我還是將其背在自己的身上,或自行車的後座,那就像是我個性的一種具體化。在接下來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它消耗我的體力,折磨我的精神,甚至變成我再最後停止旅程的主因。
其實整體來說我還是很喜歡這次的旅行,順著寺廟的指示牌前進,就像是在尋寶一樣,從第一個寺廟開始,有時是走在古道上、有時是迷路在田野、有時為了騎上山而下來牽著自行車而行,也有時停下來欣賞路邊的景致,深呼一口氣,或吃點東西都是不錯的。除了寺廟外沿途還有許多地方可去,就像是人生一樣,走走停停,多半都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卻也並非無法抵達。
  旅途中的我其實像是個孩子,多半都顯得有些莽撞,也缺少節制。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體力,把多半的心思花在其他事物上,使得我自己顯得有些毛燥。維持長途的旅行,所需要的可能不光只是技巧,更重要的還是心情的調整。
  在路上巧遇的人裡,我遇到過專門來拍攝整趟行程的日本人,他們緩步而行,時而又遇上超前的工作人員,開始向後抓拍那些還行走在路上的人與風景。他們是兩個年輕人,可能比我還要年輕,卻頂著太陽試著記錄下他們所喜愛的這條遍路。這對我來說是很難得的,我很少會遇到鼓勵你前行的人,儘管是我身邊認識很多年的朋友也是,他們都為了工作而忙,感情或是婚姻。
  我也曾在寺廟借宿的善根所內遇到過一個完成旅途後,就要開設店鋪的年輕人,他對自己喜愛烏龍麵的熱情,以及他對這件事情的堅持都反應在這趟旅途之中。回到台灣後,他有將他自己開設的店面與故事都留在FB上,就像他對我說所的一樣,每一日都把用心煮好的烏龍麵端送給每個前來的客人。
  進入每間寺廟參拜,也能看見每個寺廟的特色,以及在這麼漫長歲月下所保留下來的,不光只是建築或環境本身,還有許多無形的價值存在其中。我並非一個佛教徒,本身也不懂佛禮,我只是簡單的按照最基本的只是來做,心存敬畏。我想若沒有這些寺廟,或在這數百年間不停行走於遍路的人們,那肯定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而儘管時代會改變,人卻很難有所成長,在旅行的意義與目的雖不同,穿上白衣拿起金剛丈後,兩人同行,也並非沒有它的道理。
  在旅行的最後一日,我再選擇放棄一切的行李繼續旅行,或拿起行李回到台灣之間做掙扎,兩個都有各自的好壞,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儘管回到台灣後,也不代表著結束,我依然跌跌撞撞的,在每一場工作的面試之中,或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我有時還是會想起這趟旅程,或是在爬山的日子,還有身邊相處或遇過的人。有的時候我像是個旅人,有的時候我停下來看人而行,也有的時候我迷失方向;有時我必須向他人介紹旅行的動機,不免飽受他人的質疑,也有時有人問我該如何做好準備,我便要他們放手去做。
  很難說有一種絕對,尤其是在旅途上的事情,或是自己的人生。它不像學生時期盯著黑板或考卷,從幾本書上就能理解。也不會像是工作一樣,按照時間、指示、或是流程。多數之下你只有一個人,你要滿足的不是他人的期待與壓力,而是需要去體驗,去享受整個的過程,享受不光只是好的,還有每一次的失敗、挫折、迷惘,甚至是學會怎麼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與特長。
  人不一定要在逆境之中才能學會成長,但人在逆境之中更能分辨取捨自己所要的事物,以及學會如何幫助每個在旅途上的人。走在遍路上的人都會受到許多人的支持,因為他們也曾受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