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與新得]鼓弦交錯的東西場域

◆音樂與文學的可能性/音樂相關文學討論◆
每日限貼兩篇

版主: thorn

說明:這是一個禮拜前,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節目
   節目的重頭戲是下半場,由現代樂派的台灣作曲家「王思雅」
   所創作出來的現代樂風演奏曲「場域」
   場域 窮盡可能的以任何方式使樂器發出聲音
   完全跌破一般人的眼鏡,稍微造成當場的轟動
   以下為心得討論……


  音樂的本質,是藝術;音樂是藝術的一種聲響表現。
  
  如同許多藝術一樣,音樂一開始是真誠自然而簡單的,然而隨著時
代的推進,漸漸的產生許多規矩,成文也好,不成文也好。對於音樂是
種挑戰,卻也是一種絆腳石。而至於近代,音樂也隨著藝術的解放,而
流於無所限制。新詩可以無所格式的寫,音樂也可以無所畏懼的恣意揮
灑。王思雅小姐所作的「場域」,便是在現代這種無所畏懼的藝術創作
精神下,結合傳統文化,融合而出。

  如同簡文彬指揮所說的,「場域」是空氣中的聲音。任何一種摩擦
、任何一種撞擊,都能製造出聲響。只是,這是真的音樂嗎?我不是專
業學音樂的,並不能為這是不是音樂下定論。「場域」留在我腦海中的,
是視覺而非聽覺,是創意而非旋律。它依舊有其影響力,以及其發揮空
間,只是對一般人而言,太難太深太抽象了。

  也許不該對台灣的音樂家太過嚴苛,反之應該多給予掌聲。只是,
一昧的想走離先行者的路,在想開創自己路之前的同時,是否應該想想
,這是否是音樂?音樂的本質是什麼?能否讓音樂大眾化,讓大家都能
懂?而不是一昧的想表現自己所謂的藝術。音樂如此,文學如此,任何
藝術都一樣。

話後話:
  台灣的藝術空間,仍然不夠廣大。國片觀看的人不多,使得導演新
秀無法有充足的資金拍出高檔的電影。音樂欣賞的人不東,使得本土音
樂家都往國外發展,無法在台生存。一昧的重視科技發展,忽略了人文
的藝術素養,這樣子的台灣人民,生活會充實嗎?
"無所限制"其實是藝術發展裡,人與心的創造裡一種可貴的精神,
但它的結果未必是好的,或悅人的......只是這種精神的存在與自信
是必需的,將它視為一種過程,一種創造力於可能性的激發,未必不好
,嗯,只是觀文一提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