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邀約
--席慕蓉與詩作<夢中街巷>賞析

一、席詩之批評
席慕蓉詩之清新、細膩、淺白、易懂,在台灣詩壇一直算是異類,尤其和詩評者標榜的內容深度或創新技巧等理論相比較,就更可以明瞭她的詩作鮮為人評論之所在。
八十年代的席慕蓉,「畫家」、「學者」是她的本業,「詩人」身份反像是「兼職」性質。或許如此,所以席慕蓉寫詩就更符合詩創作的心理因素:「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的創作,應是一種最自然而然的感物緣情的活動。八十年代的席慕蓉悄悄的出了兩本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廣泛地在中學生、大學女生的手中傳閱著,與當時風起雲湧的文學運動沒有瓜葛,甘於平淡的做她的業餘詩人。
九十年代的席慕蓉仍在「本業」上不斷精進,且詩集同時受到大陸出版業的青睞;在台灣,席詩的創作反沉寂了一段時光。直到近來中學生的國文教學重視起「新詩」賞析,並將它堂而皇之的放入國家考試的殿堂中,席詩「陰柔」的女性特質,才再度喚起大家的記憶,且為新生代的學生所曉。網路上可以看到以「席慕蓉」為主題的網站像雨後春筍般建立,席慕蓉詩廣為蒐集、討論,如她的名作<一棵開花的樹>,就鮮少年輕學子不知。
早期討論席詩較重要的評者是孟樊。孟樊以席詩的讀者群多是中學女生,認為席詩的世界是「脫離現實的,也是缺乏深度與歷史感的」,再加上席詩的暢銷熱賣,將之歸類於「大眾詩」中。在《當代台灣新詩理論》一書中,孟樊將「大眾詩」和「文化工業」等同並論,認為席詩是典型的文化工業的產物。
年輕的詩評者楊宗翰,注意到台灣現代詩史如何「再現」席慕蓉詩的問題。對於「席慕蓉現象」他從四個角度來觀察:「暢銷詩人席慕蓉」、「女性詩人席慕蓉」、「蒙古詩人席慕蓉」、「非詩社成員席慕蓉」。雖然他和孟樊也是從文學外緣的角度來探討席慕蓉的詩作,但切入角度比較多元廣泛了。
以筆者的看法,如果把「大眾詩」(流行詩)和八十年代新的出版經營觀念結合(包括包裝、宣傳、流通、作者與讀者互動),而視書籍是文化工業的一種成品,那「作家」一詞就應該理解為「專事寫作的人」,接近為「職業」之一類。孟樊以為,「大眾詩一來給讀者提供了『娛樂』的效果,二來它之所以量產係由於純商業的經營手法使然。」 孟樊從社會觀察給予席詩的定位,無疑地對席慕蓉是一種不甚友善的批評,對席詩是一種誤解。至少,席慕蓉寫詩是不需要特別考慮讀者「娛樂」需求或「暢銷」與否的問題,她並不需要去「迎合」大眾。反倒是楊宗翰在<詩藝之外>一文中,說得較中允:
「在學院教學的席慕蓉相形之下卻幾乎沒有這個困擾。無論在創作與出版上,席氏都享有相當大的自由。或許正因為沒有直接感受到龐大市場機制的壓力與驅迫,她的詩創作量算不上多。動輒以對暢銷作家的刻板印象來批判她『粗製濫造』、『大量生產』者,可以休矣!」

二、詩人之迷惘與突破
席慕蓉自民國七十年出版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以來,結集的創作詩集並不算多,共有五本,分別是:《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邊緣光影》和《迷途詩冊》。其中《迷途詩冊》還是二00二年最新詩集作品。(註:本文完成於民93年12月,席慕蓉於94年2月另出版新詩詞:《我摺疊著我的愛》,圓神出版社) 《迷途詩冊》共分三輯,分別是<四月梔子>、<色顏>、<猛 象>。在這本最新詩集中,充滿她一貫的時光抒懷的影子,和作者自言的「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尋」的迷惘,似乎是對於當前的「席慕蓉現象」,詩人也在做一番省思和突破。
有趣的是,詩集的自序,詩人題為<初老>。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詩人「初老」,為何反而「迷途」呢? 在第一首詩<詩成>,詩人自問,「窗內的我 為什麼還要寫詩?」 「詩成」卻疑惑,可見席之「迷途」,是迷失在詩的創作中啊!
可喜的是,詩人的迷途,是否困而脫之,我們可從此集中隱約找到答案。在<迷途>一詩中,詩人吶喊,「可是誰又比誰更強悍與堅持呢 / 是那些一心要到達要完成的人 / 還是 終於迷失了路途的我們?」在<早餐時刻>,詩人恢復慣有的寧靜思維,她說,其實「不需要什麼分析和導讀 / 我的靈魂就能品味出 一種 / 幾乎已經遺忘的 / 甘美而又清冽的自給自足。」寫詩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緣情」活動,詩人在此已表白清楚,不需要為自己多所辯解了。甚至對於和她一樣在「落日時分」,仍肯定「詩是火燄,是唯一的光」而提筆不輟的白髮詩人王鼎鈞,也因而表現出深深的敬愛(<靜靜的林間>)。詩人說,詩「這天地何其遼闊 / 我愛 為什麼總有人不能明白 / 他們苦守的王國 其實就是 / 我們從來不想進入的 囹圄。」(<詩的囹圄>)這是詩人心靈解脫的表白,唯有擺脫「暢銷」的迷思,才能擁有自由的遼闊天地。

三、記憶的邀約
「用光陰來寫詩」(<光陰幾行>)是《迷途詩冊》詩集中一條清晰可循的脈絡。如序文<初老>所言,寫詩是席慕蓉一種「記錄方式」,和「另外一個自己」的對話,「『老去』這件事並不一定是要和憂愁或者悲傷相連的」,反而透過寫詩,詩人可以重溫一種心靈深處熟悉的感動。在此,我舉詩集之<夢中街巷>為例,來加以賞析並徵證。

夢中街巷 席慕蓉

我的生命在夢裡等待
一間全新的房子在一處熟悉的街巷
擺設著沒有預料到的家具 還有
更多的空間 更多的了解
更多的愛

無視於時間的流逝
我的生命 從容地在夢中等待
是如此親切安靜的十字路口
穿過眼前暗黑而又巨大的車站之後
應該有座城市還一如以往
行人將從我窗下走過
街角每一棵花樹都按著季節開放
(時間應該還夠 我來過的
我知道怎麼走)

要在夢醒之後才知道又去了一次
那一直在夢裡等待著我的城市
還有歷歷如繪的行程和人生
晚風微涼 帶著分明的茉莉花香
在逐漸加深的夜色裡
那夢中街巷
究竟是誰的邀請 誰的渴望
是誰
在心裡為我暗暗留下的地方

這首詩在意象上的處理有二:一是夢中 / 醒著;另一是過去的我 / 現在的我。醒著是現在的我,但到了夢中,某個特定的街巷、城市,現在的我會看到過去的我。這如同科幻小說,主角穿過時光隧道,就能回到過去,與過去的人、事、物--重逢。而詩中的「車站」,在此類似這種儀式,「穿過」車站,現在的我才能回到過去,看到過去「窗下的我」。
夢中的空間,似乎是黑白無聲的影像,包括街巷、十字路口、城市、行人、按季節開放的花,還有窗下的我,它們在夢中「駐立的我」四周無聲地流轉著。其中,只有「房子」是特別的,它應該是彩色,因為它是「全新的」,它不屬於記憶中的灰色影像,它是屬於詩人「現在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房子裡擺設了過去「沒有預料到的家具 還有 / 更多的空間 更多的了解 / 更多的愛。」似乎屬於黑白的記憶中,詩人曾經渴望有一間房子,房子裡有家具,也有了解和愛;而現在的她,不僅擁有了,而且是「沒有預料到」、「更多的」擁有。
詩人「夢中的街巷」有什麼特色呢?如詩所言,它是「熟悉的」、「一如以往的」。在夢中街巷,她的生命是「從容」、「親切安靜」的,季節是分明有序的;在夢中街巷,她看到過去窗下的自己,也看到「歷歷如繪的行程和人生」。或許在這些行程中,曾有她渴望的房子、家具、愛與了解,也有她熟悉的街巷和城市,而只有回到夢中街巷,才能行人如昨、季節如昨、窗下的我如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座暗藏在詩人內心的城市,也可象徵詩人青春年少時理想的化身或是烏托邦。城市還「一如以往」,是詩人對理想的堅持,初心不變的認同。
夢中街巷裡的我,有對家的渴望、理想的追求,帶著少不更事的青澀。而醒著的我呢?夢中 / 醒著,有著時間上的落差。此時「晚風微涼」,一天已到了黃昏,帶著時光流逝、景色轉變的蕭瑟感,但空氣中有「茉莉花香」,所以雖蕭瑟卻不淒涼,因為現在的詩人,雖已「晚風涼、幕色漸深」,但她擁有的比夢中街巷更色彩繽紛、更芳醇甜美。只是正如詩人在<父親的故鄉>詩中所言,「生命如果是減法 / 記憶 就是加法」,因此詩人不免興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情感(李商隱‧錦瑟)。
對於時光的流逝,詩人的感慨是深刻的,在《迷途詩冊》隨處捻而可得。如<四月梔子>,「昨日已成巨大的廢墟 / 並且為此而遲遲不肯離去」。詩人沉緬於「記憶」中,而醒時,人是真?是假?事是真?是幻?恍若大夢一場,不免迷惘、惆悵了。詩人自問:是夢中城市的邀請、城市渴望她去?還是她希望被邀請、渴望回到夢中城市?詩末的「是誰」,更引起讀者的好奇,讓讀者有更多的遐想,在餘音繚繞之下,似乎只有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能放在此處填補空缺。

四、結論
大致上,席慕蓉在2002年的《迷途詩冊》,有她對自己詩作風格的反省和嘗試突破之作,也有席對「蒙古」特殊的源自父親而來的鄉愁,但更多屬於席慕蓉式一貫纖細情感的捕捉,如同夕陽海天璀璨的美好,卻是美人遲暮,不免令人悵然滿懷。如自序<初老>所言,這本詩集是她與「另外一個自己」的對話。她引用曹丕的詩句「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來詮釋屬於詩人與生俱來的多愁善感。近人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看待她的暢銷詩集,而歸類於「大眾詩」中,甚至給予「詩中瓊瑤」之稱。筆者以為,談席詩,從心靈角度或許會有不同於前例觀點的收穫。
每人年輕時也許也有一座自己的「夢中街巷」,只是時過境遷,或已遺忘殆盡。席慕蓉的詩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透過重讀席慕蓉詩集,彷彿穿過時光隧道,也感受到記憶的邀約,重新與過去熟悉的自己擦身而過!明朝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寫道,「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在此,以張岱之深慨為席慕蓉近作做一註腳。




【參考書目】:
1.七里香 席慕蓉 圓神 2000、3月
2.無怨的青春 席慕蓉 圓神 2000、3月
3.迷途詩冊 席慕蓉 圓神 2002、7月
4.余光中詩選1949~1981 余光中 洪範 民84、4月 17印
5.鄭愁予詩集1951~1968 鄭愁予 洪範 1996、5月 55印
6.夢從樺樹上跌下來 張默 爾雅 1998、6月
7.新詩三百首(上)(下) 張默、蕭蕭主編 九歌 1997、10月 三版
8.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孟樊 揚智 1995、6月
9.八十年代台灣文學--以文學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李瑞騰 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一期 1990、6月
10.詩藝之外--詩人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
楊宗翰 《竹塹文獻》18期,2001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