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國網路詩現象

文學相關理論
每日限貼兩篇
試析中國網路詩現象
樂思蜀

在當今詩人中,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網路詩歌吧?只要隨便選一種搜索引擎,用“網路詩歌”或“詩歌論壇”一掃,林林總總的詩歌網便會呈現在面前。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奇怪,作爲一種冷門的文學形式,竟然會有那麽多的人,那麽多的網站參與其中,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正是它們,給本已萎靡的中國當代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已成爲中國詩歌新的增長點。

一、網路詩歌的崛起
任何事物的産生和發展都不會是空穴來風,或多或少都有它一定的歷史根源,網路詩歌的根源在於中國詩歌的民間傳統。一直以來,民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最核心、最先鋒的力量。這樣說似乎顯得武斷牽強,有討罵之嫌。其實,這個結論不是我下的,而且它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這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民間詩人是中國詩歌的中堅。所謂民間詩人,大抵是指那些長年按自己模式寫作,又長期不被官方機構認可的那些人(或許從古到今,詩人無不如此)。他們完全是靠長期奮力的掙扎,最終才憑著自己創作的大量的優秀作品破土而出,引起人們的關注的。二是民間詩歌團體和它們自辦的刊物是中國詩歌的主要支撐者和傳播者。自北島《今天》於1978年問世以來,中國民間詩歌刊物可謂風起雲湧。據1986年的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00多家詩社和起碼幾十倍于此的詩人,已出的非正式列印詩集905種,不定期的列印詩刊70種,非正式的鉛印詩刊和詩報22種。儘管作爲沒有固定經濟來源和政治保障的民間詩歌報刊,難以逃脫潮起潮落的自然規律,但無論從質還是從量上講,民間刊物一直佔據著中國詩歌的潮頭,卻又是不爭的事實。相對而言,數量稀少,用稿有諸多限制的官方刊物,只能從中選用部分作品,並由於編輯的主觀原因和刊物的導向問題而不得不把一些好的有苗頭的形式拒之門外。文學評論家崔衛平曾說:“絕大多數優秀的、富有建樹的詩歌首先不是在公開出版的雜誌上發表,而是出現在各地(有時是跨區域的)三五個或十來個朋友們自己所創辦的刊物上。”這正是當代中國詩歌的真實寫照。
其實,不管是在官方還是在民間,詩歌一直在做看似無謂的抗爭。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島顧城舒婷號角聲漸息,中國新詩在非非、他們、莽漢、海上等上百家流派的表面繁榮中逐漸失去了讀者。詩歌以外,拜金主義成爲新時代的風潮,人們在此起彼伏的時尚風潮面前俯首稱臣,而把精神的內省視爲窮途。當此時,以文學形式提醒人們注意一些精神實質的東西,似乎並無必要。人們一提到現代詩歌,大都會露出鄙夷的神情。詩歌沒落,勢所必然。
可喜的是,中國詩歌並沒有因此消失,它始終在一片的殺聲中尋找著自己,近年來反而有逐步增長的勢頭。這是衆多精神純粹、不圖功名、埋頭創作的詩人努力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近年來網路的迅速普及。1994始,新語絲、橄欖樹等文學網站開通,將詩歌搬上了網路。1999年,“界限”詩歌網站成立,並創辦了《界限詩刊》,于2001年編輯出版了《詩歌的界限》一書。爾後便相繼出現了“詩生活”、“中國詩人”、“靈石島”、“詩江湖”、“終點”、“橡皮”等衆多網站,中國詩歌的網路時代宣告開始。
網路的功能是巨大的,對於詩歌而言,它的優勢更爲突出。我們以散文、雜文、小說等專業論壇爲比較,就文學形式而言,它們比詩歌更容易被人接受,但網上搜索的結果,卻令人驚奇。散文的專業論壇還有一些,但大都不成規模,冷冷清清。小說只有幾個論壇像樣一點。雜文,不用說了,幾乎沒有。這是個奇特的現象,細究原因,詩歌還是有一定的優勢。因爲作爲文本,詩歌所占容量很小,更容易在小型的網站上交流。短小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閱讀方便,讀者一般不會因爲太長而放棄。其他文學形式就不同,很少有人會有耐心閱讀完一篇兩三千字的散文雜文小說,作者也因此很難聽到反饋資訊。而網路尤其是詩歌論壇的交互特性,卻使得衆多詩人的作品都能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裏展現出來。作者能很快知道讀者對作品的反應和感受,從而反思自己寫作的成敗得失,不斷改進自己的作品。在詩歌網路上,作者和讀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常在詩歌論壇上欣賞他人作品的人,很多都成了新的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的詩人,新的流派,新的詩觀得以不斷湧現。衆多詩人憑藉網路加強了交流,也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長時間獨自探索的寂寞,孤軍奮戰的局面。

二、網路詩現狀
似乎沒有人仔細地統計過現在中國詩歌網站的具體數目,這項工作實在太浩大了,要找到一些較小的,不見經傳的網站確實不易。據筆者所知,目前人氣較旺、作品較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中文詩歌網站約有四、五十家。先進的網路技術爲開辦網站爲它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只要有一兩個愛詩的人頭腦一發熱,就會出現一個新網站,當然也會有另一種情況,一個熱熱鬧鬧的網站,一眨眼工夫就沒了,這在網路上是常有的事。詩歌網站論壇也一樣,每天總是不斷地誕生、死亡、再生,潮起潮落,無法逆料。比如前段時間樂趣園出了故障,很多網站轉眼就不見了,讓很多出入其間的詩人茫然若失。
中國的詩歌網都還年輕,最老的不過五六歲,一般都小於三歲。但它們中有很多都已經擁有一大批有實力的詩人和詩評家,集聚了很大的力量。目前做得較好的詩歌論壇有第三條道路、平民、當代、趕路、詩江湖、北回歸線、北京評論、亞洲評論、揚子鰐、大路、詩歌報、新詩代、小北風、中國新詩刊、中國詩歌現場、詩家園、中國詩人、東方伯樂、或者、野外、頂點、詩先鋒、華語現場、界限、星星、一行、他們、同志、詩文化、審視、原生態、東部詩潮、荒誕詩工廠、詩人雜誌、第三說、無限制、傘、或者、野草、火種、中西、物主義、日、海平面、凹地、湖南詩人、江西詩人等。這是基於網站每天訪問量、發帖量和帖子管理而言,且僅限於本人接觸過的網站,肯定還有,難以備舉。當然,這些網站在其他方面也做得相當不錯,第三條道路、詩江湖、平民、當代、趕路、東方伯樂、中國新詩刊、詩歌報、審視、原生態、同志、桶、每天、北京評論、中國詩人、野外、火種、詩文化等論壇都定期不定期地印製紙刊,幾乎每個網站都有自己的網刊,舉行詩會、擂臺賽、同題詩賽、征詩徵文等各種活動,以此吸引更多詩人加入到自己的隊伍中來。
網路詩歌依然呈現出山頭林立,流派衆多的局面(這是中國現代詩的一大傳統)。平民寫作、民間寫作、現實主義、下半身、垃圾派、知識份子、第三條道路、非非主義、靈性詩歌、無限制、荒誕主義、非詩主義,各流派都在努力宣示自己的創作主張。但常常會因爲藝術邊界本身的模糊性而相互混淆,相互滲入。莫說局外人一頭霧水,就連一些詩人在衆多旗幟下也不知所往。下半身、垃圾派等一些怪異的流派名號讓局外人摸不著頭腦,也導致了一些無關藝術的無謂的爭執。
詩歌網站基本上是一些愛好詩歌的人利用網路資源和技術自行創辦的,經費由他們自行籌措。詩歌網站往往能綜合民傳統與網路的優點,採取論壇和刊物兩條腿走路的發展策略。它們一方面充分發揮網路交互性強的優勢,努力提高詩人們的創作水平;另一方面定期從網站上精選優秀的作品製作刊物,以擴大網站的影響,提高駐站詩人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條道路,這個創辦僅一年的年輕網站,由於一些有共同藝術思想的詩人共同努力,辦得有聲有色,每天其本上都有幾百帖子數。2004至2005年還正式編輯出版了《第三條道路》(第一卷、第二卷),2004年6月5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了“莊園之夏”詩歌朗誦會暨《第三條道路》(第一卷)首髮式,2005年5月2日在四川成都沫若藝術院隆重舉行舉行由四川沫若藝術院和成都龍泉枇杷節組委會聯合主辦的大型詩歌、詩論選本《第三條道路:21世紀中國第一個詩歌流派》(第2卷)首髮式,當今中國衆多重量級詩人紛紛前去參加研討交流,搞得風風火火,實爲網路詩歌非盈利經營的一大成功範例。《第三條道路》(第一卷、第二卷)結集了幾百位實力詩人數百首作品,還選入了近二十年來,在中國詩壇有較大影響的詩學理論,其作者有知識份子寫作的藏棣、王家新,也有民間寫作的于堅、韓東,有非非的周倫佑,當然也有第三條道路的譙達摩、林童、莫非、龐華、趙思運、李霞等,使得這本書在詩學理論上兼收並蓄,有海納百川的氣象。《七十後詩集》、《中間代詩全集》、《中國詩人網站2003年詩歌選》、《明天》、《中國當代青年詩人詩選》、《浙江先鋒詩選》、《新詩代年選》、《2004中國新詩年鑒》等衆多優秀的詩歌選本也競相出爐,而各網站也都努力籌資編印自辦刊物,如《平民》、《野外》、《中國詩人》、《中國新詩刊》、《詩歌報》、《八十後詩選》、《垃圾派》、《東部詩人》、《審視》、《夾縫》、《每天》、《火種》、《九龍》、《追尋》等。《星星》詩刊、《南方都市報》、新浪“一報一刊一網”聯合推出的“甲申風暴·21世紀中國詩歌大展”,向大衆充分展現了當代詩歌的整體魅力。這些舉措,使中國網路詩壇乃至整個中國詩壇出人意料地紅火起來。
網路對詩歌的最本質的貢獻還在於,它使很多不懂詩歌的人讀懂了詩,而且還嘗試著用詩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成長爲詩人,它也使一些原來在寫詩的人在交流中飛速地進步。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很多上詩歌論壇不久的朋友,通過一段時間與詩人交流探討,竟然寫出了一些非常優秀的作品,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網路的即時學習功能。冰兒、龐華、蔡俊、徐橋、洛風、大路朝天、木易、離原、路順、蘇淺、楚楚、西北龍、遊魚、聆聽、墓草、皮旦、一度、黔中客、三米深、緞輕輕……成千上萬的詩人,都在網路裏迅速成長起來。
大衆的參與,使詩歌從官僚知識份子的控制中逃離出來,回到廣大平民的手中。這對於詩歌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場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首先導致了語言的蛻變。網路的特殊功能使詩歌文本産生了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促進了詩人們對詩歌的修改,由於這種修改已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反饋資訊的影響,在語言上往往會變得更易被人接受。儘管很多人會把網路與傳統的發表媒介混同起來,認爲網路詩歌與傳統詩歌沒什麽兩樣,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網路詩歌的語言、文本和敍述方式,與傳統詩歌還是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得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口語化運動,詩歌的語言從此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學院式的、死板的、號召式的、浮華的語言已逐漸被平民的、靈活的、平和的、樸實的語言所替代。于堅、伊沙等前輩的覺醒和開創性的實踐爲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衆多持平民心態的新一代詩人不斷加入參與其中使其得到發揚光大,當然,網路在其中所起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混迹于網上的詩人很多,有原來成名的詩人,也有入門不久的。一些早已成名的詩人也在網站上任駐站詩人、版主、主持等管理職務,如伊沙、劉春、沈浩波、趙麗華、何小竹、楊黎、馬鈴薯兄弟、韓東、譙達摩、龐清明、林童、朵漁、安琪等。新人和舊人,新面孔和老面孔,都在一條河裏游泳,發表自己的作品,聆聽各種各樣的評論,一般都能和平共處,恍如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裏。但詩人們的性格特徵使他們時常會展開唇槍舌劍的攻擊,偶爾擦出的一點火星,就能引發一起無休止的爭論。如前所述,山頭林立,派性複雜也是中國詩歌一大特徵,自從北京盤峰論爭促使民間寫作和知識份子寫作決裂以來,各種論爭似乎永無休止地進行著,于堅、伊沙、韓東、沈浩波、朵漁、尹麗川、何小竹、楊黎等無一例外對捲入其中,但論爭的焦點,竟然與詩歌藝術的本身相去甚遠,甚至毫不相干,令人大跌眼鏡。目前下半身和垃圾派的論爭正待平息,第三條道路和垃圾派的論爭風雲又起。但我們從很多知名詩人的自覺退出中,感覺到他們脫離無謂紛爭,回復藝術的本原知覺,進行嚴肅創作的願望。
網路也給詩人們提供了一個探討和交流詩歌理論的良好空間,新的詩歌理論和創作理念不斷湧現,如同不息的海潮,不斷衝擊著以往的詩理論的礁石,使詩美學得到很大的發展和提升。同時,也湧現出李霞、龐華、李原、十品、趙思運、胡亮、汪峰、老刀、丁成、傷痕等有實力的詩評家,這必將進一步推進中國詩學理論的發展(而這一向是中國詩歌的薄弱環節)。
網路詩歌的興盛也引起了原本一潭死水的官方傳統刊物重視,《詩歌月刊》、《詩選刊》、《詩刊》、《星星詩刊》、《揚子江》、《綠風》、《詩潮》等刊物都設立了網上投稿交流論壇,用稿的靈活性與先鋒性都大有改觀,民刊與官刊的特點越來越不明顯。這也會給當代中國新詩的改革與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

三、網路詩歌的問題
作爲新生事物,網路詩歌的優越性已經得到充分顯現,但它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起其他文學形式,網上詩人素質水平更爲參差不齊。很多詩人原來都不太接觸文學,只是因爲詩歌形式上比較簡單,比較適合作發泄情緒的方式,才混迹於各詩歌論壇。這些人的作品大都缺乏深度,在寫作態度上也顯得隨便,甚至喜歡用一些不恰當的國罵以顯示自己的狂放不羈,因而顯得粗糙,令人生厭。近年來流行的非非主義玄之又玄的詩風,也使一些詩人逐漸失去了對美的判斷能力,使這樣的詩歌在網路上得以盛行。網路詩歌的崛起的同時,也給詩學帶來了關於詩與非詩,關於詩的美與醜的界定問題。
詩人是極富個性的,即便是同一詩派的詩人,也常常會在詩觀點上産生一定的差異,相互爭執起來,進而分道揚鑣,另立山頭。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現代詩就是在流派爭鬥中成長起來的,網路在加強交流的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也加速了流派的分離。近年來垃圾主義、第三條道路、無限制主義、現實主義、非詩主義、詩非詩主義等思想的不斷湧現,說明了詩人們對詩歌的探索是永無休止的。不管它是海面上一時的浮沫,還是永不枯竭的一片汪洋,對於詩歌而言,都不會沒有意義。當然,我們在看到流派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一個現象,很多所謂的流派並不是推行一種寫作理念、寫作態度、寫作方式,而更多的是像梁山泊好漢扯上一杆大旗,另立山頭,以便獲取更大的利益。儘管還不能實現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政治理想,但至少大家都能從中分得一杯羹。這種念頭,在詩人當中普遍存在著。不時的也會冒出幾個人,有的在各詩歌論壇上連續發表漫駡性的言論,有的突然神靈附體般地把自己的作品吹到天上去,他們無非是急於出名而已。從本質上講,詩歌流派之爭和團體之爭,無非是盤峰詩會話語權爭奪戰的延續,第三代、中間代、七十後、八十後,都試圖將自己綁在一起,形成團體合力,去佔領山頭。這說明了一直寓居民間的詩歌,一直自命清高的民間詩壇,其實還是被一種現實的利益關係掌控著。我們不能不看到,當今詩壇這些大大小小的“圈”,跟商品經濟條件下結成的大大小小的利益團體沒什麽兩樣,由此也可以測知民間刊物的選稿標準也跟官方刊物沒什麽兩樣。說白了,無非是關係網在起作用。當然,從長期來講,這倒是自取滅亡的最佳途徑。
但由此帶來的弊端不容忽視,我們常常會發現這已經影響到詩人們的創作和批評態度。一個善於跟網站、跟朋友們搞好關係的詩人,往往在論壇裏較有人氣,寫首劣等的詩,也能有大量的帶有褒獎語句的回帖。因而出現了人比詩出名,“名詩人”的詩水平低下的現象。而一個不太注意搞關係,一個默默思考,安靜寫作的詩人,在論壇裏自然少有人氣,詩寫得再好,也很少有人回帖。這往往導致網站、詩人包括編輯判斷的差誤(有些編輯會不自覺地以回帖的多少來評判一首詩作的好壞),採用相對較差的詩歌,而放棄了真正的佳作。當然,詩壇本不可能純淨,人爲因素畢竟是不能真正徹底排除的。前日看到一個官方刊物的選稿標準中有“影響力大的詩人”這樣的字眼,可見它作爲評價作品優劣的標準在傳統領域裏也很普遍。
以上情況無論對於網站發展而言,還是對於整個網路詩歌的發展都極爲不利的。從某些方面來講,片面重視話語權也使網路本身的浮躁特徵更加凸顯,八十後的一些詩人更是急於出頭,安靜的創作在這個資訊暴漲的時代似乎已不合時宜,這將極不利於有力度、有深度、震撼人心的作品的誕生。所以我說,如何控制其中的度,如何不使其進一步惡化,是網路詩歌應當注意的。

四、展望
詩歌選擇了網路,就等於給自己插上了翅膀,網路詩歌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我們可以展望一個飛速發展未來,一個讓中國詩歌重新煥發神采的時代。當然,我們應該對詩歌的發展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畢竟沒有一種事物的發展是一帆風順的。
從大環境上看,我們的世界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人們在言論上將享受更大程度的自由,單一的、機械的、主旋律式的、指導性的聲音將逐漸減弱直至失去市場。可以預見,詩歌在未來的發展中,會更傾向于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進而發展成人們普遍能接受的心靈的音樂。一些不受歡迎的,故作姿態的朦朧詩,無病呻吟的抒情詩、擺弄意象的玄怪詩、玩世不恭的垃圾詩將會逐漸失去市場,退出歷史的舞臺,而直指心靈的、富有美學神采的詩作,必將會成爲主流。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不管是詩歌還是其他形式,都會朝向這個方向發展。這個方向不可逆轉,這並不是由詩歌而是由生活本身決定的。
表達意義仍是詩歌創作的前提,認真嚴肅仍然是詩歌藝術的應當堅持的創作態度。應該承認,不管是知識份子的,還是民間的,標準化語言的,還是口語的,平實的,還是荒誕的作品,其中都飽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詩歌像其他藝術類型一樣,永遠是有意義的創作。現代藝術的所謂無意義,只是增加了意義的不確定性,擴大了意義的外延,走向多義和不確定。文以載道被很多從事文學的人詬病,只是因爲傳統載道只是一種特權階級設定的道,這當然不妥當。但如果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道,即一種個人理念、想法、感情、感慨,卻正是我們想要表達的,這應無可否認。
個人化仍然是詩歌創作的主流。詩歌走上網路,把很多原本走不到一塊的人拉到了一起,促進了詩歌創作的集團化,但是,藝術創作常常是個人化的行爲。由於創作理念的接近而走到一起,歸於某個流派旗下的詩人們,不太可能形成一致的風格。別看網站上熱熱鬧鬧,其實詩人們還是各寫各的,不相混淆。那些總是想著流派,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寫作的人,是沒有出路的,早晚會被網路詩歌的洪流淘汰出局。從這一點上看,當前的流派組織不可能主導詩歌的格局,但儘管這樣,它們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們爲中國的詩歌發展提供一個個交流平臺,並培養大批詩人,而這些詩人,將會構成中國未來詩歌的中堅。目前紅紅火火的“第三條道路”,所起的作用也許正是在這一方面。
作爲詩歌網站,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它只是詩人交流和展示作品的一個平臺,任何的改變或努力,都是爲了搭建好這個平臺,而不是爲了打個旗號,拉幫結夥。論壇上的爭論應有所限制,不應無止境地拉扯上不相干的問題。從以往的經驗看,那些不立門派,不斷致力於詩歌建設的網站會得以保存和發展,而長期雜草叢生的網站必將迅速消亡。

其實,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作爲一名詩人,只有堅守自己的內心,牢牢把握心靈的筆,不爲時代的喧嘩所動,不被現實和虛擬世界的泡沫所迷惑,才能在詩歌道路上走得更遠。中國網路詩歌的發展,需要一大批這樣的詩人,也只有他們,才是中國當代詩歌希望之所在。

2005.5.18修正

樂思蜀,原名徐永健,男,中國浙江省松陽縣人,生於1969年1月。麗水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任多家詩歌論壇版主。有散文、雜文、評論、詩歌作品百餘件散見於《綠風詩刊》、《麗水文學》、《第三條道路》、《平民詩歌》、《趕路》、《中國新詩刊》、《漢詩評論》、《伯樂》等書刊。
詩觀:讓詩歌回歸感慨。只有回歸了時下人們各種各樣的感慨,詩歌才能貼近生活,才能受到大衆的認同歡迎,才不至於爲社會、時代所棄。
通聯:中國浙江省松陽縣種子公司(323400)徐永健
電郵:lesisel@163.comlesisel@tom.com
辦公室電話:0578-8077474
拜讀大作之後
對於目前中國網路詩歌的流派之分,深感好奇
不知,是不是能夠為文解析,這些流派的主張、主義及之間的相關異同,或者是重大的事件等等…

對於台灣的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