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硯觀詩】

只要把詩拿來玩的,一般都壽命不長,這之間最主要的因素,實係肇因於面對詩的態度不夠莊重所致。過多的人詩的知識極度淺薄,完全不知詩亦有靈,此類人以為詩可以玩,其實等同於詩的物化而自壽其短。玩物而喪志者,誤導社會視聽,此中盲自身耳目不自知者,短視近利,目光如豆,實教人憂心而不知其可如何也。



「創世紀」詩刊可以走五十年是因為詩人們尊重語言文字,投注時間精力在語言文字的實驗,觀照詩在語言中的變化與語言在文字裡的發展。詩的靈魂在語言的內在流動,語言的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與假藉,這六大功能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產生多少瑰麗的偉大作品,撼動社會人心,改造人類生活,這才是進入詩的祕密花園真正堂奧所在,「創世紀」詩人們做到了這一點。



一首詩所呈現的明喻、暗喻或隱喻、轉喻等書寫意圖,放置在意象的思維地圖裡,必然有作者個人的書寫策略隱含其中。一首詩的完成,相對於讀者的接受與思緒銜接,應該沒有「形容詞」或「堆砌」之類的散文化顧慮。詩必然是詩,只有意象的轉接、跳接或警句的收束、提昇,這牽涉了讀者對文本的二度規範與閱讀再造等後續的發酵問題,這就是為甚麼,一首詩完成之後,就意義上而言,已經脫離母體,不再屬於作者所能管轄或詮解的了。但不管怎麼說,讀者永遠是正確的,尤其是一個忠誠的讀者。



有些詩是自動發生的,有些是尋俟而來的,有些是一種生命質地的洞穿,一種詩質的透明亮度或境界的維護。嚴格的講,詩是一種踐履,一種存在的花蕊或琉璃的光采;詩可以踽踽獨行,但不一定要催迫人的心目。....



『豹』這個字,這個形象,在「象徵詩法」裡是很容易上手運用的。重要的是,要把『豹』的勇猛剽悍表現出來,就得安排些節奏與音響,以烘托出境界的存活。這裡牽涉了些「詩的音樂性」的概念。



詩裡邊的「轉喻」,概略的講,意象與意象之間的對比與詩行間時空張力的依存,「轉喻」的巧妙與境界的連繫,是必需藉重而推求的。譬如說,心中對「離別」的感受與「河邊才開花的植物」,是一種時空上的對應關係,將此對應關係轉成一種具體的境界開展,所以,當「類如秋芒」提供了一種生存上的實質認知時,「秋芒」的意象則賦予了離別一種蒼涼的感受。然後,「一尾蛻皮後的蛇從水中上岸」,這裡,巧妙的把離別的實質帶入哲理的思考。這是「轉喻」,一種境界的必要推求,也是古人寫詩常用的技巧,現代詩人呢?用得最漂亮的是瘂弦與楊牧。



「愛或者輓歌」這首詩源於美軍駐台期間,點滴的隨想,但寫到後來卻與戰爭的氣氛,接上了頭,因此出現了以「輓歌」收尾的意象。在末後,兩句一段的跳接上,是受了洛夫三千行長詩「漂木」的啟發,而有現在的形式。當然,節奏的控制是必要的。凡是成功的詩,也一定是『音樂性』很好的詩。瘂弦在他的「深淵」那首詩,表現出來的生命力,都在詩的節奏感中迸發出來,感人至深。大凡一個人的生命情操、觀物哲學或美學的實踐,都可在一首詩的『音樂性』中表現出來,這是中國文字的特殊性。換言之,文字之間有個別的『靈動力』與造句表現的『歧義性』,可以將一種性格的組合,表現為某種可以感受的情境或鏡象思維,這一部份在『詮釋學』裡,有比較詳細而嚴謹的學術規範。大抵上,詩裡所展現的內在情感的音律,其流動性的展現,其實就是一種存有的展現。在創作時,這一部份應該多加思考及充份掌握運用才是。



關於寫詩,通常我們把詩想的運作,集中在一種『意象與意象』的相互交錯、匯融與相互顛覆的心靈對話之中,那必然是一個自我淬勵而艱辛的過程。我們談到博奕,於布局之外還要講求策略,寫詩亦然;甚至於是一種詼諧的、俚俗的文字調度,也要謹慎透過音響在駁雜中突穿、前進,取得縱深。「棋勢」,是一種張力,鋪排、對比,夠不夠穩當,可於棋子推動時,節奏的和諧與否得知。行奕之間,隱喻出入,奇勢迴寰,明暗幽微,從容跌盪,步步為營,險中求安,必需如此,方才有以入格而成局。下棋或寫詩,差堪比擬,皆以『心法』為上。常言道,詩者,『言之寺』,革而求之,又謂『寺之言』者。其然乎?豈其然乎?....



鎏光在讀詩的時候是嚴厲而清醒的。帶著閱讀策略,走訪詩中的風景,鎏光有他一貫的對詩的忠實。換句話說,讀詩的人在為一首詩說出自己的內心話時,他一定也知道了那詩展現的意圖與寫作的技巧。鎏光絕對是一個懂詩的人,並且有了他不為人知的讀詩策略。那是一種在時代中快要絕跡的「真誠」,在鎏光的身上,我們看見這樣的光芒。這樣的真誠,正激勵著許多的作者,於一種詩的理論的發現、突破與實踐。謝謝鎏光!



寫『進入存在的祕密練習』這首詩的時候,不意想起了「存在主義」,也想起了這個時代的熱鬧喧囂與人性的衝突、擠擯。然後,詩出來了,延著一種若即若離的生存軸線,而有了那些意象的推擠、沈錘與吞吐。存在主義迷人之處在於重視每個具體個人的生存處境,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人與生存的巨大衝突,甚至包括早於對立之前的那些情境,基本上在美學裡就足以產生一種迷人的張力,這個境遇總是擺盪在所有人性的二元對立之中。然而,我們處理的終究是詩,語言的取捨之間,『詩的美學』帶動了文字意象的幅輳與張力,因此而能成詩。詩語言中的「矛盾美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追求一種風格必需透過語言的再塑,從前喜歡用『鍛接』這個詞。那金字旁的『鍛』,給人一種擴張感,一種銜接與創造的遞延,一種生命的著落;像碼頭,給了漁人揮豁的空間,所以「漁人碼頭」這個辭兒,有一種放縱的豁達與情感宣洩的海天空曠,收容了罪與愛,創造與穨廢並蓄。像「十九號倉庫」,相當聳動的一個意象,予人撞擊、疼痛,生命底層的能量再生。類似這樣的塑造,語言扮演了一個必要的角色與任務。



現在的詩,在大陸都叫做「詩歌」,我喜歡叫它「現代詩」。「唐詩」、「宋詞」,這是蓋了棺的,非得這樣看不可。至於說「詩歌」,讓人想到歌謠或流行歌之類的,反而失去了一種語言的創造或語言的反作用力之類的期望或認同。不知為甚麼,我現在常常回頭去咀嚼「創世紀」當時,他們對語言鎚鍊的努力產生的作品軔性,以及那種向生命質疑的勇氣與衝勁。那是個真正活生生的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