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觀察:《我讀余秋雨先生人生風景的觀後感》

                                                                                          
 多年來,我常利用閒暇時間,藉以來琢磨研究這位中國現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文學思想。期間從他個人所撰述出版的文章作品當中,也發現在他個人的文學理念裡頭,確實是蘊含著一種中國文人命運共同體的宏觀思想。

《人生風景》這本書,則是屬於他個人於2007年度所出版的近期作品,因此我們不談論這本書目前在海內外華人區域的銷售量如何?但我們可以從這本有著所謂「余秋雨語錄」書本內容模式當中,而把自己以往有著各種書籍內容所撰述出的摘要片語精華,藉由來作出一種具有個人語錄形式的總結表現。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人生風景」,的確是一句很引人遐思的文意表現。而這本散文作品《人生風景》亦可作為一種具有現代文者風範的引理圭臬。


 是的。如果我們把人生比擬是一場風景,那麼我們平日在生活當中所累積的歲月點滴,此時亦然可謂於是一種充滿生活閒逸的山明水秀。                                                                     
 然,從這種所謂經由生活歲月累積中的「山明水秀」的學理觀感當中,又讓當前諸多文學沉痾的生態執端,始終是在默默失落著許多言猶在耳的人生惕思,因而也讓我們感受到對當代文學發展的迷惘與醒覺;或者是讓所有的現代文學人共體去悟出了另一種長期有著所謂在歷史性的文學生態沉載浮引之下,所延伸出這種有著所謂「宛然悟錯了另一個新迷思方向的莫名開始」?

 亦如我們可從這本書《人生風景》的卷首感言的末段表述當中,余秋雨先生是這麼說的:『眼前這本書,就是從我栽種到山間的那些樹木中採摘下來的葉子,它們脫離了曾經滋養它們的枝幹,卻在這裡拼接出了一個圖案,而這個圖案叫「人生」。』

 從這一段卷首感言的自我表述當中,我們可以去深入明白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學思想邏輯裡面,則沒有任何文字理念的表述方式,是具有絕對性的完整論述之條件結構所在。

 也就是說:任何的文字表述方式,也都會產生不同時空背景的思想引理之架構條件存在;一旦形成了這一種有著所謂引理據實的普及現象之後,相形之下一些無法讓人避免的多方輿論,便很容易形成另一個旁門窺覬的爭端引現。屆時也在書中每一篇的主題內容表現當中,其個人對中國文學歷史傳脈的諸多論述感言上面,也正默默傳承著那一份源始後繼的使命感受;同時也在文字表現裡頭也引喻不少對現代文人所表現出許多不同人文素質的醒思觀感。

 問題就出在他個人認為在自己的作品表述當中,並沒有完整性的來表現出一種文字語言所應有的深具觀感與琢睿見解,再加上個人有著許多文學論述的因應拼接方式,未能達到個人文理闡述的完整銜接,因而也很容易使其產生一些有著所謂荒腔走板或與偏離正軌的多方輿論出現。當然,這也證明出余秋雨先生身為一位文人學者的謙卑行事以及有著深厚識度的學理涵養之外,依筆者多年觀測,雖然目前仍然無法找到那一份屬於個人宏觀思維引領之下,所要闡述的危機處理以及有著一種共體妥協點的支撐力量之主要因素條件存在,因此也才會產生這種所謂有著文人相輕、同行相斥的莫名冤屈之結構具因所在。

 實則,我個人認為這一種具有所謂的「文人文事,窺形引式」的箇中道理,身為任何一位文人千萬不可任意的去輕慢怠忽。而這種所謂的文人文事裡頭所指的「文人」,乃是指所有的文學人(包括作家以及閱讀者)的共體部份;所謂這種「文事」現象,也正合乎著那一份具有歷史性文學生態發展之下所具備許多負面條件產生。

 也就是說:當個人文學利益的張力點到達某一個沸騰程度之時,難免會呈現出一種周遭批判思想力量反差湧起的效應現象產生;或與一旦在文學領域上面,即已產生了一種雙方利益競爭效應現象之時,旋即會呈現出另一種被無端窺測的負面結構出現,這則是在這種具有歷史性長期發展的文學生態裡頭,一直無法去消弭摒除的主要因素所在?

 當然,身為一位現代盛名於世的大文學者,必然會面對著一種高道德標準的諸方檢視,緊接著這種所謂「窺形引式」的眾多輿論,這時便很容易形成於這另一種所謂造謠者與闢謠者等雙方支持者劍拔弩張或有妒嫉謠傳的新謊言效應現象呈現,往往又可從這些謠傳者的大幅散發之下,無意中又讓新謊言破了舊謊言的醜態畢露。相形之下,那一種所謂文人相輕、同行相斥的異途行徑,也必然會跟著蘊釀出更繁沓或是更多猜忌的多方延伸。

 其次,我們始終不能否認在余秋雨先生所撰寫的這本《人生風景》一書當中,其在每個主題篇章裡面,皆朗朗地在表現出那一份具有個人人生感觸以及行經於現代文學風景領域上面的諸多喻為。當然,他始終把中國文學的歷史傳脈與個人秉念,堅持化作為一種中國文人的命運共同體,藉以來闡述著每一位現代文人應有的共體責任。

 亦如在他的這本《人生風景》一書中,首篇〈人生滋味〉撰寫當中有提及這麼一段令人醒思引悟的話:「為什麼發現人生的眼光才是仁慈的眼光?人因差異而鬥爭,又因鬥爭而擴大差異,並把擴大差異當成了真實。但是人生畢竟存在太多的共同點,就是發現共同點,發現溝通的可能。」

 又如他在這篇〈人生滋味〉的書寫段落當中,是這麼撰述著自己的悟境感受:「回想起來,我們從小就是在一種反常的文化氣氛中長大的,周圍的一切都在誘使我們努力去做一種不尋常的人,所聽得到的精彩故事都讓人熱淚盈眶,所有可想像的重要景象都鮮血淋淋。那時我們還是小學生,經常在禮堂裡排隊聽各種戰爭故事,禮堂牆壁上畫著一幅中國地圖,每個戰爭故事發生的地點都可以在地圖上找到,我太小,伸手可以觸摸到海南島,抬頭一看,海南島只是中國地圖底下的一個點,有了這個點,中國也就成了一個碩大無朋的大問號,我沒有即時被這個問號驚醒,拖拖拉拉直到中午,才知道了何謂尋常,何謂反常。」

 從他這兩段具有中國歷史的段落回顧裡頭,確切反映出人與人之間,所形成於一種所謂人性驅使與分別心存在的矛盾涉及現象產生,卻又一再從生活常態的多向矛盾引式之下,也暗自在引發著不少無可理喻的莫名爭辯,之後又不得不讓後人重新尋找出另一種有著所謂昧著歷史良心的返璞歸真?而這種所謂「昧著歷史良心的返璞歸真」,那還真是迷惘著許多附著在未來新歷史的後人們,所延伸出這一種有著所謂「宛若悟錯了另一個新迷思方向的莫名開始」?

 反觀,每個不同歷史的血淚寫照,都在告誡著後人那並不是處在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爭相惡鬥的時代演化,進而能夠讓後人們更懂得如何去適應各代歷史寫照裡頭有著事非曲折的一昧抹煞。或者是說:在這之後又讓後人們更懂得因應於另一種新歷史描繪的拼接方式,所延伸出這一種有著所謂「宛若悟錯了另一個新迷思方向的莫名開始」?那麼,這樣一來所有歷史性的史冊記載,豈不是早已失去大半部份具有公允性的價值條件存在?

 至今還沒有文人敢否認或質疑這具有幾千年歷史性的史冊記載,到底還能存乎於多少記實證詞的價值條件所在?我們也只知道這條具有歷史脈絡一路傳襲下來的史冊方向,是這樣子明明確確地來告訴我們:它們應該是一頁頁八九不離十的秉實記載,或者是有著多次善意欺騙來昧著良心多番修改之下,所必然會去延伸出這一種有著所謂「宛若悟錯了另一個新迷思方向的莫名開始?」,卻又往往讓那些新歷史的結論者做不了什麼新穎主張,最後也不得不讓我們的後代子孫們學會著一種新歷史語言的裝腔作勢以及那些早已達到令人可觀的荒腔走板之形式擬定,並且重新做出了這一種有著所謂「宛若悟錯了另一個新迷思方向的遷就開始」?

 反觀,從中國內地當代一位散文大家持有一種秉文理則的思考角度而言:余秋雨先生是足以具有個人深厚秉睿的文學思想呈現;而在他個人的散文形式表現方式當中,則已貫入於一種中國傳統文學的思想精髓以及符合現代文學發展裡面有著這一種大文學智慧思想的學者風範。

 通常他則會由某一個小故事的啟發點,藉以來牽動整個時代脈絡的深及影響,然又在書中第一章〈人生滋味〉後半段有一段話是這麼表述的:「所謂一個時代的結束,那就是組成那個時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彼此之間無論是終身夥伴還是終身敵手,都會在差不多的時間離開世界,風雲歲月終於被歲月本身所消解,只剩下風燭殘年的無奈。」

 筆者由這他一段話的引述當中,便可讓人明確瞭解到:人縱使有風華絕代或與有能力鋪張排場的一天,最後還是會面臨落幕冷場的時候。這也可證明出這一位中國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深明睿智,進而能夠從這個具有諸多歷史寫照的現象當中,很明確的來告訴讀者:人雖然可爭得了一時,而未必爭得了一世;有時往往爭上了一世,其今日被褒或貶皆掌握在未來歷史的定論當中,絕不會是現在。

 因此,我們也不難明白從諸多歷史的定論當中,則一定會有它某個程度上的記實根據價值所在;那麼有誰還能夠有本事的在眾目睽睽之下,而去任意擺佈新歷史的扭曲與盲從?

 正因為如此,余秋雨先生則更有義務的來為未來新歷史的冊頁紀錄,藉由來作以這一種具有所謂「文人文事,窺形引式」的詮釋解套。而他不為了什麼,他只為著一位或與有大多數文者的「人格尊嚴」,而積極去撰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據實力爭的文學價值存在。只因為他從小學生時代,便開始體會出自己所引述的這一段話:「回想起來,從小就是在一種反常的文化氣氛中長大的,周圍的一切都在誘使我們努力去做一種不尋常的人,所聽得到的精彩故事都讓人熱淚盈眶,所有可想像的重要景象都鮮血淋淋。那時我們還是小學生,經常在禮堂裡排隊聽各種戰爭故事,禮堂牆壁上畫著一幅中國地圖,每個戰爭故事發生的地點都可以在地圖上找到,我太小,伸手可以觸摸到海南島,抬頭一看,海南島只是中國地圖底下的一個點,有了這個點,中國也就成了一個碩大無朋的大問號,我沒有即時被這個問號驚醒,拖拖拉拉直到中午,才知道了何謂尋常,何謂反常。」

 相形之下,從他這本書第二章〈人格尊嚴〉的文字語言表現當中,有幾段嚴謹的表述是這麼寫著:「按照中國的傳統,遭受批判歷來無損人格尊嚴。批判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剝奪批判者的人格尊嚴,但奇怪的是,中國近代以來真正具有人格尊嚴的名人,幾乎沒有一個未曾遭受過批判。未曾遭受過批判的名人,反而都黯然失色,被人忘卻。批判像一塊粗礪的抹布,往往使擦拭的物件月加清晰亮堂。」
 
 這時我們便可明白,由上面這一段話引述而來,也正符合著中國文人的最大通病所致,即以時常會有著所謂:「文人相輕,同行相斥」的莫名理由存在。

 基本上,我們則又可從另一個文學邏輯來思考,余秋雨先生所謂表述這一段話:「批判像一塊粗礪的抹布,往往使擦拭的物件月加清晰亮堂。」至此亦可證明出正當性的文學批判,則是有它的必要性引理評注的實義存在。反觀之,在文學歷史脈絡的走向當中,一旦缺乏著這種理性引觀的批判,那麼今日焉有歷史脈絡的永續發展?

 當然,若依筆者有著多年的文事觀析之後,任何一位文人,一旦有牽涉到文學利益的效應現象產生之時,相對在批判形式的道德標準,也就會跟著被大幅提高。如果能夠恬淡捨去一切,不問收穫,只為著一種個人無私貢獻付出,反而所得到的被批判機率,也就會呈現越低。
 
 我個人始終認為:所謂的文學之名,對多數人而言,那只是因個人才情大幅綻放之後,而是無法去避免的;一旦有涉及到個人文學利益之後,那麼在日後的文學考驗,也必然將會面臨重重不斷。

 文人所講求的也正是這一種所謂的識度與氣節,一般有才氣的文人學者,難免會在個人深厚的識度上面有著一種誇辭性的虛構現象產生,相形之下,一旦失去了文人的那一股扼守不易的氣節存在之後,那麼縱使有再多再遼域的文學道理,也還是難掩於文學生態裡頭有著一種眾說紛紜之下的強賦說詞?

 實則上,所謂這個文人氣節,正是代表著一位文人有著至高無上的人格尊嚴,亦如在我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文人,包括有李白、杜甫、陶淵明、王維、孟皓然、屈原、司馬遷、李商隱、文天祥等等,而這些有大志向的歷史文人,也都有史可鑑。
 
 然,余秋雨先生在他這本書第二章〈人格尊嚴〉內容裡面有一段確已表述出非常有文人的智慧彰顯,其內容是這麼寫著:『蘭花香了,遠遠就能聞到,遊客們紛至遝來,但在走近它時都放慢了腳步,走得很輕,無語無笑,究竟有一種什麼樣的崇高力量,在無形中隨著香氣進退,讓人不得不恭敬起來?

 臘梅開了,這種力量又在隱約。人們為了不去驚動,連壓在花瓣上的雪片,也不去抖落,連積在花枝下的雪堆,也不去清掃。孩子們也懂得輕輕擺手:「噓,到別處去燃放鞭炮!」

 離蘭花和臘梅非常遙遠的沙漠,長年無水。那成片的胡楊樹,居然幾百年不枯死;終於死了,又幾百年不倒地;終於倒地,又幾百年不腐爛。』

 從上述這幾段文字表達的引述中,卻有著一種恰當性的喻境比對。

 我們都知道,蘭花的香氣來自於春季成長,在這般春色濃意的季景裡,卻又是融染著一個百花盛開的好季節。而它那一身充滿優雅姿態的蘭芯綻放,更能附喻在文人們有著一種高雅脫俗的氣格上面,長期被人們稱之為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的雅號;因此,也才得以在人們心中自然會產生於一種崇高無上的力量支撐。而余秋雨先生卻懂得以梅花來影射人們對文人學者的至高恭敬,而這一份恭敬的力量,則是來自於那一份經年累月所自我蘊釀的文學素養。

 臘梅生長在每年的十二月嚴冬季節,此時亦可稱之為殘冬或者殘臘季候。正所謂:若非一番寒徹骨,哪能聞得梅花香?

 同時我們也能瞭解到:梅花的生長,乃象徵著一種堅忍不拔的自性品格,其在寒冬艱苦的環境中,乃有著一種奮發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然,余秋雨先生比擬成自己的當前處境,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又何需羈絆煩惱?縱使有外界的輿論衝擊,他依然還是慢條斯理的告知對方說:有絕大部份公道的人都在仔細觀望,縱使有少數幾位攜帶著一連串批妒性的炮火聲,那麼請在各府上隨意燃放,別老在這裡任意去驚嚇那些大多數有品格的公道人,因為連孩子們也都懂得把這所謂無聊的鞭炮遊戲,帶到別處去玩。

 那麼,在上述末段這裡所指的沙漠與胡楊樹,乃是指中國新疆地區靠近塔克拉瑪干那一帶的沙漠地帶;也就是距離在塔里木河沿岸一帶則是有胡楊樹的蹤跡所在。胡楊樹,乃屬於新疆地區罕見珍奇的樹種。它能夠抗乾旱,禦風沙,耐鹽鹼,其頑強不屈的生命力,能夠與大自然惡劣環境抗爭。古名曰:胡桐或梧桐。維吾爾語叫它做托克拉克,意思是指「最美的樹」;因此有「大漠生命之木」以及「樹木活化石」之美稱綻現。據說它還能活上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爛。憑著這股大自然生命氣格與毅力,它成為荒漠沙地上,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樹種。

 那麼余秋雨先生能夠把蘭花、臘梅以及沙漠中的胡楊樹等,藉由來化作為一位文者的人格尊嚴,是那麼地不可任意去蹧蹋侵犯;而這也為什麼筆者直認為余秋雨先生把文人一身的崇高氣節,的確是比擬得相當深詣睿智。

 在本書第二章部份,除了摘錄一些個人相關書籍內容中的精華片斷之外,也舉例了一些足可讓人實例引鑑的生活小故事。

 基本上,這本書《人生風景》一書,乃多半是以一種語錄型態的文字描寫方式來擬構完成,在書中有關於其他未提及內容當中,乃不免表述一些相關歷史觀照、民族意識、政治因素、文學生態、人性入觀、名家見解、人際關係、文化素養以及屬於個人的文學宏觀、正確認知或與理念走向等等,讓每一篇每一段落的語錄實載又或是有一些勉勵性的小語故事,皆能夠篇蘊佳句、句出定字,並且朗朗呈現在每位讀者眼前。

 實則上,筆者所撰寫這一篇文壇觀察(名家評論),則是屬於一種書評方式來深研敘寫,並且以一種「觀文附議」的主客觀方式來使其呈現出具有一種當代文學發展的真理價值所在。

 而余秋雨先生在文壇多年表現,乃呈現出一種具有大中國文學思想的飽濡與秉持,筆者相信將會獲得大多數文人的共體肯定,並且在未來的文學歷史記載上面,也都無法任意去質疑或否認有著這種節氣操守的據理實守。

 因此,我們不容少數人以一種個人短視的偏頗見解來側窺看待這一位現代文者所給予的貶才喻病。今日能夠身為一位文者風範,或多或少難免會在作品發表前呈現出一種屬於個人思想錯引或與有著識滯隱觀的時候;亦如在本書最後一章〈寫作感受〉內容中有提到這麼一段話:『我的文字,一字一句都是苦磨出來的,但奇怪的是,其中最令我滿意的文筆卻並非如此,往往是,熬了很久,苦了很久,頭腦已經有些迷糊,心志已經有些木然,杯中的茶水又涼又淡,清晰的邏輯已飄忽窗外,突然,筆下已來了一些句子,毫無自信又不能阻止,字跡潦草任其流瀉,寫完也不細加捉摸,想去改動又沒有了心緒,誰知第二天醒來一看,上上下下都不如這一段精彩。』

 從上述中這若要說成已是達到某種文創境界的行雲如水或與有著一種點水化氣的超高境界也不為過,其思想意念以及知識方面往往在某一個寫作極度階段便會馬上進入另一個快速整理邏輯呈現,剎那間,這種所謂的「靈感佳句」便又短暫浮現腦海。尤其有長期習慣的寫作朋友,便很容易去體會,相形之下,這種現象也常易在睡夢中莫名產生。

 尤以對每一位現代文學有才者而言,若沒有經過一段文學心志的長期蘊釀與寫作苦磨,又何以能夠擁有今日文壇上的可圈可點?
 而余秋雨先生的學識態度與宏觀精神,則已引領著大中國文學命運共同體的橫豎邁步。他個人的思想理念,也足以讓當前多數新文學人有著一種謙學為懷的寫作指標。

 因此,身為一位新時代的文學人,對這些少數文學崇高者,我們必須要更為敬重以待,避免惡習相向,並且更要懂得相互諒解、共體相扶成長,亦不枉然身為一位現代文學的文者典範。

                                           

                              -沙丘-                                                                                                           

                                                   


本文特別附記說明:

本篇文章寫意用途,乃是配合
方法論談:《台灣本土網路文學暨新文學主義時代走向與方法論計劃案由說明分析》第八大項網路文學體制發展建立完成。






附列網址點閱參考:http://blog.udn.com/shachfou6666/4474671
 

         
--------------------------

沙丘.純文學藝術創作天地╱最新文章發表公告說明:
 
 *本文已列入在Blogger沙丘文學.學術研究中心永久紀錄存檔;並列入為台灣本土網路文學新歷史紀錄。 
  
 *部落格裡面的所有文章,早已輯入集結完成,未來有出版書籍走向,請勿任意引用;或作其他商業圖利之用。
 *本篇文章乃屬常態性方式安排發表。


 台灣、香港以及北美等地,乃繼續維持繁體文字形式發表;大陸內地全面更改簡體字方式發表。



 *本文將會安排其他文壇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以及喜菡文學網等地駐外同步發表。

 *以上說明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