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

南台灣是候鳥的第二故鄉,也是牠們斷魂之地。每年十月十日國慶節前後,群群候鳥南非避冬躲寒,直待來年春天溫暖在飛回居地。世代如此,永不誤時。在諸多候鳥群中,有一種灰面鵟鹰鳥群,因為每年國慶日前後必然準時抵達,所以,被鳥友們冠以「國慶鳥」之外號。

灰面鵟鹰曾被誤稱為「灰面鷲」,秋末開始一批批自北方南飛。牠們飛至南台灣的滿洲鄉的高山上空,盤旋到處尋找夜宿地方。停宿一夜之後,翌日清晨繼續南飛出海至菲律賓等地。

萬萬沒想到,這個短暫的一宿,有許多灰面鵟鹰喪命斯地。當那些想在此地夜宿之鹰鳥,尋找到夜晚住處之時,等候獵捕的獵鳥者,利用炮竹或空氣槍製造轟聲喧嘩,不讓牠們歇腳休息,直追趕牠們至疲累為止。然後圈定牠們的棲息之地,入夜之後才來收拾牠們。

他們獵殺的工具包括有傳統網捕,傳統的獵槍,或裝有紅外線威力強大之空氣槍等等。候鳥遷移期間每個晚上入夜時分,獵捕者在潛伏地方,躡足小心移動身體向前走,行至白天圈定之獵殺地點開始獵捕。

當其槍上之紅外線光點,照射至鳥身上的時候,獵殺者便瞄準開槍,一隻隻的將牠們加以獵殺。駭人聽聞的最高紀錄,在一夜之間曾有千多隻鹰鳥命喪槍下。這些南飛的灰面鵟鹰,滿洲鄉民稱之為「空中飛的烏金」。

遠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裏,因為食物之需,許多山民將牠獵獲當作食物。能抓便抓,能捕就捕,豪無顧忌之虞。但是今天物富民豐的時代裏,觀光事業發達之下,牠卻成為燒烤爆煮的商品。特別在某段期間裏,捕鳥吃鳥簡直成為全民運動。讓外國觀光客們見了,嘴裏直呼不可思議!

據個人一位在地朋友說:「早年滿洲鄉附近的灰面鵟鹰,數目之多令人見之咋舌,僅是牠們排泄的鳥糞,足可淹人腳目。」而根據愛鳥協會之朋友告知:國慶鳥飛至南台灣者,路經恆春滿洲被稱作「山後鳥」,牠們北返以八卦山、大肚山為中繼站。因其時間恰在清明前後,故又稱之為「清明鳥」。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每次抵達之總數目-在2004年統計有23,140隻、2005年增至29,740隻。2007年之後,每年維持至少25,000隻左右。單批數量統計:每日約2,000-3,000 隻上下,最高單批數目可達5,300隻左右。

這些季候遷移之鹰鳥群,每年從九月開始,自中國東北韓國與日本地區分成兩股南飛;一股移棲於華南至中南半島,另一股則沿著琉球群島,經過台灣飛至婆羅洲、摩鹿加、新幾內亞等地。而在台灣的歇腳處,正好是滿洲鄉的山嶺上。這也是牠們送命的第一站。

四季年年不變,候鳥依舊南飛。但一想到牠們犧牲於人手,不禁的替牠們擔憂。太陽已落入山背,天色逐漸昏暗。偷獵者依舊猖狂,趁著夜色持槍以待。他們狩獵工具,已從早年的十字弓、獵鳥網、進展到有紅外線瞄準的瓦斯槍,火力之威盛令人不寒而慄。

邇今看到公路邊血紅的烤鳥店招,字字火紅怵目驚心。如此野蠻之行為,不知伊於胡底,何年何月方能遏止?曾有識者振臂急呼,認為這種行為期期以為不可。奈何有幾人能自覺而停止殺戮?嗚呼哀哉!真為這些途中喪生之鳥兒叫屈,然而形勢以致如此,但是又能奈何其哉!

高中學生時代,我們班上有多位喜歡尋找問題的同學,我們稱他為「萬事詢問團」。我也是好事者之一,所以,我也被他們往羅在內。為了做好詢問工作,每天幾乎都是在尋找題目,以備機會來時可以施展一下功夫。

因為我們詢問不逾矩,因此學校並未干涉我們的社團。可是每位老師上課都戰戰兢兢,生怕被我們問倒有失面子。這日生物老師被問到「國慶鳥」的問題,幸好他有備無患,所以就順利的交代過關了。

老師說:「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着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爲候鳥(Migrant)。」稍停過後老師又說:「從候鳥群中,還衍生出留鳥與迷鳥。」

生物老師又說:「相對於來來去去的候鳥,有很多鳥類則是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這類鳥稱之爲留鳥(Resident)。在一個地方,除了留鳥、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之外,還有一些鳥類,它們的主要分布區域在很遠的地方,隻是偶爾有少數個體因爲迷失方向或其他原因,來到該地,這些鳥類可能好幾年才會被發現一次,稱之爲迷鳥(Vagrant)。」

「其實,候鳥和留鳥之間的區别並不是絕對的,同一鳥種,可能因爲各種原因,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居留類型。決定一個鳥種在一地的居留類型的因素:包括有當地氣候、食物狀況、生境等等。

例如:繁殖於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原爲夏候鳥,由於當地人士持續在冬季定期投送食物,給予牠穩定的食物來源。因是之故,部分的丹頂鶴已經放棄遷徙的意願,牠就成爲當地的留鳥。

此外,又如雀形目鳥類黑卷尾,在中國南部的海南島、雲南等地爲留鳥,而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則爲夏候鳥,而在歐洲則爲漂鳥。由於墾丁地理位置條件的適中,每年南來北往經過或留下渡冬的候鳥,多達二百種以上。

其中最為壯觀者,便是每年秋季過境的日行性猛禽遷徙景觀。 最為大家所熟知者,牠就是灰面鵟鷹。由於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多達數萬,不論是秋季南下夜棲恆春半島,或是春季北上在彰化一帶過夜,灰面鵟鷹的停棲地穩定,而且天黑之前都有可能反覆在空中盤旋及降落。

因此,在稱牠「山後鳥」的屏東縣滿 州地區與稱牠為「南路鷹」或「清明鳥」的彰化縣八卦山一帶,都曾經在過境期間進行大量獵捕。灰面鵟鷹有著褐色的背部,灰白色的臉頰,及白色的胸腹。飛翔快速,群掠蔽空。

牠們以特有的盤旋和起降方式飛翔,在高峰期鷹群便會佈滿天空,遮天蔽日蔚為奇觀。灰面鵟鷹分布於亞洲東北部,每年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便紛紛飛住溫暖的南方,到華南、中南半島、菲律賓等地過冬,翌年三、四月再飛回北方繁殖。

每年的五至七月是牠的繁殖期,蛋需經三十天才能夠孵化,幼鳥要卅五天才能夠離巢獨立。因為牠通過台灣上空都在國慶日左右,因此才被稱呼為「國慶鳥」。灰面鷲是肉食性鳥類,鼠類、蜥蜴、小型鳥類及大型昆蟲都是牠們愛吃的食物。灰面鷲每年大量的過境墾丁,曾有被做成標本的事件。

民國68年開始,相關單位及人士展開了一連串的護鷹行動,包括辦理保護候鳥宣導活動,沒收捕鳥器並加以銷毀,同時推動賞鳥活動,希望國人對候鳥有新的認識及價值觀。如今,每年都能夠看到上萬隻的灰面鷲過境,這些年來的努力可說是有了收穫。」

我們的生物老師是個年輕小夥子,今年剛從師大畢葉受到邀約而來我校任職。由於的教學態度認真,講課活化不拘泥於教科書內。所以在他的課堂上,從未有人打瞌睡,或者喧嘩鬧場。

同學向他提問,他都能給問者一個滿意的答覆。這次尋問團的住持是綽號「蒙古包」同學,他只提問「國慶鳥」三個字而已,他就給了這一大篇的答覆。結果尋問團這次的提問,可說是沒被學生考倒,反讓全班同學認識了老師的功力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