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3)-

不論是陽關大道,或者是洋腸小徑,條條道路有人跡,人人踩踏成道路。「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說來十分平常,但要在一片荒蕪之地,利用雙腳踩踏出一條小路,再由小路變成大路,其浩大之工程,絕非三兩天功夫就可以完成的。

但若要將那條大路,變成為今日車水馬龍之寬大公路,還不知需要多少歲月之付出咧。印象中的連成路與員山路,原本是早年農家自築的田間小路。之後,因為農產的增多需要車輛運輸,於是將它擴大成為牛車路,以供牛車來往運輸之用。

汽車頻繁來往,路寬通暢無阻,為當時之農村帶來相當之繁榮。這些馬路成形之前,路基是用人力夯土而成。築路工人夯土時之哼喲聲音,至今猶在耳際縈繞不去。而這種夯泥而成之道路,遇上大雨泥濘難行,晴天風吹沙揚黃塵滾滾蔽天,走起來十分不便。

我不喜歡雨天出門,腳上穿著木屐踩上泥濘路面,木屐底下被泥濘吸住,想拔起來都很困難。如果我們光著腳ㄚ子出門,行走在泥濘路面滑溜不易控制腳步。一個不小心摔個正著,全身泥濘回家一頓排頭打罵絕無可免。這對孩子還說,真是一場無妄之災也。

嗣後台灣經濟起飛,工商之興起取代農業。農田逐漸變成水泥叢林,公寓大樓之建築,有如雨後春筍紛紛推出。平日之綠野平疇消失了,此際原有之運榖小路一一拓寬,由兩米四米擴展到八米乃至十二米之寬。原本的黃土路面被剷平,舖上一層黑黝黝的柏油路面。人車行早路面,比起往昔堪稱舒適多了。

而昔日小道經過變化,如今都要承負起日益沉重的交通量矣。故鄉山村有座矮山,拓墾之初無路可走。先民為了上山伐木造屋,砍柴當作炊薪之用,或者上山打獵之需,按照習慣劈荊斬棘踩踏尋路。久而久之,被他們踩出了一條羊腸小徑。山村居民便以這條小徑,當做為上山來往之交通要道。

之後開山栽植果樹之人增多,小徑逐漸被踩踏成兩尺寬之道路。再來,為了方便山產之運輸外送,於是產業道路應運而生。

產業道路舖設簡便,柏油路面薄薄一層舖設,導致路面經常被山洪或豪雨損壞。接著城市人口移入山村,他們開發斜坡丘陵地帶,並在那裏建造別墅。

為了交通來往之需要,那些產業道路,遂一一的被拓寬成為寬大的交通幹道。因此,一條來往繁榮的馬路誕生了。

台灣土地狹窄人多車子又多,交通上之容納量永遠不敷應用。而道路之需求與日俱增,如何去解決問題無人敢去想它。相關有司部門也好用車人也罷,他們似乎都抱著「時到時擔當」的心態去面對問題?

果真如此,那麼將來的後果就太可怕了。雖說這些問題是遙遠以後之事,但因問題永遠的存在。這種情況如似一顆尚未引爆的炸彈,一旦讓它爆炸起來,其後果不知如何善後是好?

人間多事心不安,未能解決更難過。交通問題一日不去解決,就像婦人懷孕一樣,問題總有一天會膨脹爆炸的。若是沒有有未雨綢繆之規劃,問題一旦爆發開來,其災厄狀況會是如何?

令人很難去想像的。這個論點就算是我個人杞人憂天吧,許給人們一個交通遠景總是應該的吧?吾人深信「路是人走出來的」,希望交通問題也像道路之成形一般,多予踩踏讓它成路,多多規劃解決問題吧!

馬路笑話一籮筐,不勝玫舉,窮畢一聲之立意無法欣賞完整。說這笑話聽這笑話,心情一爽自己的笑話也跟著出籠。我不善於說笑話,但是很會欣賞笑話。「說笑話」是種藝術,說者鼓動他如簧之舌,將其平生不易出口之逸事奇閺,以詼謔之口吻道出,把聽者逗笑得人仰馬翻,這不是藝術如何能夠做得到呢。

有人說笑話是瞎掰,有人說笑話必有所本,功夫雖然各有不同之處,但其效果卻是一樣的引人發笑。就以清代笑話專家紀曉嵐為例吧,此公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卻喜歡藉著笑話出拐子諷刺他人。

若是有人惹他不爽,他就挾怨利用笑話回饋那人。他說的笑話平實無華,被說者往往想破頭,他也不知自己已被欺負了。待至旁人點明說個清楚,這才明白自己中了人家的拐子。

由於他這樣令人騎虎難下,令人清楚後暴跳如雷,所以,大夥兒再也不敢隨便去招惹他啦。然而有些人不明裏究,喜歡賣弄小聰明逞一時之快,可想而知,他的下場將會如何了。

根據清代書籍之記載:他初被拔擢入翰林院,一些太監們都喜歡騙他的字畫外賣圖利。因為剛到新環境,他不想惹事而委曲求全。豈知那些太監食髓知味,一再的故技重施。太監們騙其字畫之外,還經常逼迫紀曉嵐說笑話給他們聽。

這下子紀曉嵐終於找到下拐子的機會了,於是他就想到一個整治太監們辦法。這一日天候炎熱難耐,無聊的太監們又過來糾纏,硬是要紀曉嵐非說個笑話不可。無可奈何之下,他只好說個小小的笑話應卯。

他故做神秘的開口說:「從前從前有批太監……」說到這裡他故意頓住不說,然後雙眼緊盯著太監們。

太監大夥都聚精會神的等待下文,可是紀曉嵐卻像鋸嘴葫蘆,啥麼都不說了。太監們等得火大,紀曉嵐卻悠閒的抽他的大煙斗。大夥等急了,七嘴八舌問說:「下面的呢,下面呢……」

紀曉嵐放下煙斗,對著他們陰陰的一笑說道:「下面的沒了。」他說完這句話之後,敲敲煙屎接著走人了。等到太監會意紀大煙袋在消遣他們,想要狠狠的揍他一頓之時,紀曉嵐早已走得不見人影啦。

中國人最喜歡說笑話,但他也是最常鬧笑話的民族。只要看倌們願意去探索追跡,相信可以蒐羅出許多歷史上的笑話。而那些笑話都說的很高竿,中規中矩,識者一聽就會發出會心的微笑,粗俗者聽了則是捧腹大笑。而那些笑話骨子裡陰不陰損,可就沒人會去計較它。

有趣的是歷史上的說笑話者,泰半都是讀書人居多。這些讀書人之中又多數是窮人,在他尚未金榜題名之時,經常會受到社會某些人士之白眼。這些讀書人對那些輕視者,明裏不敢與他面對面硬嗆,因此便在暗地裏用笑話來回報他們。

那些不麻不辣的回饋,極盡諷刮刀削之能,受之者完全猜測不出其意。反會洋洋自得以為佔了便宜。而那些諷刺言語和故事,就是今天所熟悉的笑話了。

有人說:「一日三大笑,健康没煩惱。」個人則認為:「笑話是生活上的潤滑劑。」記得剛剛進入商場之時,經常在談商的場合裏,會遇到許多尷尬難解之窘局。

待我學會了說笑話本事之後,時常利用一些小笑話來解除窘局。窒礙難解之局面,往往經過笑話之沖激,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有過不少經驗的啟示,我對笑話更加喜歡,故爾對於新笑話之汲取,它也成為我經商必修功課之一。

吾人深信說笑話是藝術,它也是一門學問。腹笥飽滿者說出的笑話,高雅幽默讓人聽了不以為忤。若是墨汁全無者,他只會邯鄲學步拾人牙慧罷了。如果您能將笑話說得雅俗共賞,人人都能夠接受,肯定您就是口條高竿的說笑話專家了。

試想:從嘴裏說出一則簡便之趣事,能使大夥笑得人仰馬翻,這不是專家又是啥麼呢?我喜歡聽笑話,也喜歡說笑話,但要達到搏君一笑之本事,至今尚未臻達火候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