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實習,從台東市一百四十幾公里的路程,花費三個小時半騎車回屏東。拿出許久未用的鑰匙扭開房門的剎那,第一次感受到房間的雜亂,堆積如山的書,塞滿櫃子的塑膠袋、成堆的免洗餐具。

  以前為什麼能習慣住在這樣的地方呢?我第一次對眼前的景象感到不解,好像經過了半年的洗煉以後,這些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變得難以忍受。不是那些東西已經失去了價值,而是在我的房間裡,此時,是多餘的。

  什麼樣的東西才稱得上是多餘?以前我會認為是用不到的東西,可是現在看著那些其實整齊的堆疊起來的紙碗、收納好的竹筷和成堆拆開放在櫃子間隙的紙箱,覺得那也是多餘的。多餘的概念變得狹隘、嚴格了一些──那些以為未來會用到而預先留存下來的東西,如今也是多餘的。

  其實沒有那麼多東西真的會被用到,整理了一下,可送的送給別人,不可送的分類裝進袋子裡等著讓它們出航。過程中,不時看到那些已有的東西反覆的出現,又問了自己,當初買的目的是什麼,有些想得起來,有些已經不明所以。

  我一直以為囤積症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可是當自己意識到的時候,才發現症狀的輕重才是分界的標準。我開始試著把東西整理出一個頭緒,想著是什麼原因造成自己這樣的行為,忽地想到了老家──可是這一說法就像是要把問題歸咎在原生家庭一樣,是也不是。

  我從未言明的幾件稱得上是缺陷的事情是,我一直都無法理解正常人是如何去生活的,正常的家庭應該怎麼樣,如何去做才是對的,我一直都有意識到這點,卻無法理解。自從我爸過世以後,我其實也不太記得以前是怎麼樣的,只知道這些很基本的事情,我卻一件也不懂。對絕大多數人是常理的事情,在我看來卻很怪異,就像我可以欣賞畫,卻始終分不出立體和平面的差異一樣,不時將我從此地隔閡到異地。

  一件我無法理解的事情,就無法做出來。所以我會寫錯題目,不是因為我看不懂上面的每一個字,而是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只能填A,或者為什麼是A。A和題目的關係是什麼?A本身是什麼?A為什麼會這樣出現,如此這般的問題始終是一個很小、很小的異音,但不影響我的生活──我的意思是,我也不是俗稱的生活白痴,只是需要某個模版去讓我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做而已。

  所以實習寄宿在朋友家或者在工作的時候,我確切的獲得了一個正常人或者正常家庭的樣板,讓我可以去理解囤積事物是一件多餘的事情。我開始去學習分辨這樣的多餘,開始理解到需要、必要和想要的差異,所以選擇讓這些「多餘」去流浪。

  流浪以後才發現必要是少的,需要其實是心裡的一種假象。

  潮水將那些找不到的東西又重新浮起,印刷廠給的紙樣、遺失的藥典,還有更多已經很久沒找到過的東西都一一浮出。有人說不需要的時候,這些東西會自己出來,這是一個很可愛的說法,可是整理的當下讓我想到的是:是不是這些東西不被重視過,所以被遺忘?

  我重新檢視了自己和房間,一一清掉那些東西,施行的不是斷捨離,怕斷捨離久了連自己也丟掉了。我改成告訴自己,等需要的時候,再去找就好了──儘管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根本不需要,但換個方式來說,似乎連以前那些遲疑了一下的東西也變得容易丟掉了。

  生活所需其實很小、很小,只是被心膨脹了而已,書大概是裡頭唯一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