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

從小到大住的地方一直是透天厝,雖然不斷的搬移,但從未捨棄任何物品,只是單純的累積。

隨著房價高漲,能力有限,居住環境越縮越小,開始領悟到某些道理。原來包袱的積累不是沒有原因的,當居住的環境越是凌亂,抱怨與不堪成理所當然。

在與生活掙扎拉扯的過程中也試過許多方法,像是用各種收納箱將物品堆疊,但沒打開的盒子,就像潘朵拉之盒,一旦爆開便泛濫成災。我體悟到只有捨棄不需要,好好的跟那些曾經道別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如果三十歲前,累積經驗與回憶當做是成長的養分。那麼三十歲後所該面臨的就是整理,四十歲後能做到的便是將不需要的捨去,而不是囤積。

在反覆的搬家整理時,我總是將許多紀念物小心翼翼地收起,卻從不曾打開,只是重複擦拭的動作。那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在旁人眼中,也許只是不具任何意義的垃圾,那麼真有保留的必要嗎?

搬到套房後,除了食物外我幾乎沒購買多餘物品。因為那是在自己不存在世間時,即便被丟棄也不會有罪惡感的東西。

我非常喜歡某個日本節目「斷捨離達人到我家」,其中節目中討論到當家人離開人世,遺留的物品,被留下的親人該用何種心態面對。

那些跟自己親密的日常物品,隨著深愛的人離開,無法輕易的捨去。扔了會有罪惡感,像是拋棄相處的曾經,不去處理就只是累積,留下的人停留在反覆面對無用的自責無力感裡,生活無法向前。

四十歲的自己,仍居無定所,漂渺的未來讓我思考,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究竟是什麼,要留下的又是什麼樣貌。

整理物品的同時亦整理了思緒。斷捨離不是斬斷及拋棄過去,而是去蕪存菁的面對自己,將真正重要的留給家人,而不是把垃圾及停滯的時光帶給他們困擾。

在自己有餘力時將生活的痕跡及過去的軌跡整理乾凈,也是一種溫柔的體貼並對生活負責的態度,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