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路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小時候,走路上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沿途邁開步伐,慢慢發現「生活」原來如此貼近從手掌中拂過的風,如此自然而純粹。然後漸漸學會觀察眼前的事物,例如人的表情與行為,還有各式各樣的聲音與色彩。這些片段交相疊合成為記憶中的某一塊拼圖,在時間的歷程中相互連繫。最終,建構出一個家的樣子,積累著一場無聲映畫的追尋,自出生那一刻開始,記載此生獨有的生命足跡。

  回憶,站在家門口,我看見清晨的陽光,和暖灑下。每一口新鮮的空氣自鼻口中吞吐流竄,提供這副肉身運作的能量。那是來自山上茂密翠綠色樹海生生不息的循環過濾,將塵世裡的喧嘩與煩憂,淨化為寧靜與撫慰。再遠望而去就是墨綠色的禪意與鐘聲。

  蒸碗稞的店家、蹲坐在騎樓賣菜的小販、棉被店門口賣鹹肉包和豆漿的餐車、市場裡剁雞肉刮魚鱗的攤位、架在三輪車上的一大鍋大腸麵線、公園旁邊的推車賣有糯米飯糰與捲壽司。每一天上學的日子,走過這些早晨忙碌的人們身邊,窺視他們的面容為了掙得生活費用而種養出無數綠豆般大小的汗粒,反覆在轉身扭腰、起立深蹲的機械式循環動作中,與熟悉的客人或是陌生臉孔交易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我的瞳仁,汲取這些如教科書般的實踐教育,在腦中逐一編輯成生命本真的形象與詮釋。當書本裡的文字演化成立體世界的真實,「學習」變成一股追求的慾望與衝動,等價於熱情還有藝術。我的耳朵掠刮四面八方震盪的音頻,金屬的剁削聲音、纖維撕裂的聲音、飯粒蒸騰擠壓的聲音、魚鱗散落的聲音、水花濺起又沉入的聲音、水氣膨脹躍動的聲音、瓷器碰撞的聲音。腥味、澱粉味、香菇味、醬油味、泥土味、甜味、熟肉味、蒜頭味、海苔味、汗臭味、腳臭味、指縫殘留的菌味、腐爛的內臟味、香水味、口紅味、明星花露水味、痱子粉味,風把一切都攪和在一起,就算用科學儀器測量也拆解不出源頭的分類。有人說,這就是「存在」,另外有人解釋,這才是「社會」。

  我的童年有最美好的畫面與敘事,除了校園裡追逐與嘻鬧的遊戲,就屬那剛要萌芽的曖昧情愫最令人懷想。此時,情竇初開有著童話般的純潔與任真,自然信任的手牽手,一起勞作和讀書,一塊吃飯說笑,彼此珍惜相聚的時光。幾十年後,回想起來,仍是甜蜜幸福。隨著國小、國中到高中,每一個階段都要面臨別離的痛苦,影子被迫漸行漸遠,掌心的溫度隨之抽離而冰冷。

  有人說,不要在未來遇見美好的過去,否則一切片段將跌成割傷色彩的碎片。自從幾年前參加國小同學會,我認真地以為童話會再度登台奏樂,但是,我只聽見下雨的聲音。往後,我再也沒參加過類似的活動。因而,我留住大部分美好的童年。

  小時候生活的範圍其實並不大,幾條馬路和小巷子,固定往返的路線慢慢變成生活中規律執行的習慣。熟悉的臉龐與體態,各自獨特的聲線與腔調,性格毫不修飾的交流或碰撞,腺體或材質揮發的氣味,交織建構出只屬於我的故鄉意象,濃縮在小小的窗框畫面之中,隨著時間老去而擺盪在睡著之後。

  越過青春期,膨脹的生活自然將視野撐大,要去的地方已經不是用雙腳一步步計數加成的算式可以簡易捕獲的答案。我開始坐上公車,慢慢培養在這長條形的密室空間中,觀察速率、形狀與符號意義。突然有種自夢裡抽離到現實的感覺,車窗邊框恰好容納嵌合儲存在我封閉意識中「新青春期後」的歷史。

  時間快速移動,把所有建物和具有重力的物質向後甩去,我曾緊緊貼在透明車窗上看著眼前畫面如何被拉扯成綿長影像,彷彿所有線條與時間漸漸揉雜成模糊的彩色糖膏。速食店的人形招牌。川味牛肉麵的滷菜。酥炸雞腿便當店的油鍋。知名連鎖飲料搖搖杯的粗吸管。充滿誘惑曖昧的檳榔店制服。造型剪髮的學生特價優惠方案。寵物醫院的櫥窗。租書店的雜誌書架。便利商店的促銷布旗。機車行前抹著黑油的地板。美語補習班的招生海報。銀行門口的兩台提款機。無聲流逝的高樓牆磚,包裹一間間獨立上鎖的秘密。

  每一站的停靠,讓面無表情的人們離去,迎來同樣面無表情的人們。車窗倒映著密室裡各自漠然的心思,雖然彼此貼近,傳遞各自的喘息,卻在眼神中刻意拒絕閱讀他人,也對他人的閱讀充滿敵意。與車窗外的世界相呼輝映。城市正在快速的自轉運動中,在這條線性的馬路上,從繁華的中心到空曠的邊陲,再過去就是山水。

  當我坐著公車拿著肄業證明書回家時,發覺幾年來通勤的這條路沒有絲毫的變動。這樣說好像不太準確。應該說印象中「好像」某個店家「曾經」出現在某處,但是某處的某個招牌好像一直都在那個好像不屬於它的曾經。換句話說,眼前的世界像是改變了甚麼,卻甚麼都還好好的存在。心中有一些失落的感觸找不回來。當車窗的倒影將我面無表情的模樣活生生的烙進每一條行經的路口與那些刻意避開的朗讀,在車窗框架嵌合的一坪視野裡,原屬於我的城市慢慢不再只有我的存在,而是與陌生的靈魂共享。我在意識甦醒之後,第一次覺得生命的壅擠。

  逃離現實之後,我生活在鄉村,田野間的青草氣息,恣意在藍色的廣闊晴空下。我學會了另一種呼吸的方式,接近墨綠色的那種自然與體悟。我學會騎機車上課,在每個轉彎的折角處,留心一條蛇的竄出或是有狗蟄伏。有時,我會傻站在三樓的陽台兼晒衣場,這已是附近至高的巔峰,眺望這顆地球的某個弧面。我的近視眼鏡框住的世界被填塞很滿,既新鮮又澄明。當雲絲像是油彩畫在藍天中凝固,甚至會懷疑時間悄悄停了下來,偏偏在用眼尾餘光搜尋時鐘的時候秒針竟真的停在原位,霎時感到無比新奇,直到秒針重重敲往下一格,順勢把胸口緊緊纏繞的鎖鏈崩開,呼出一口憋悶好久的懸疑。我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存在。彷彿所有生命都在旋律中躍動。我不是個局外人。

  偶而回到城市看望家人,我坐在捷運車廂,一股莫名的詭譎從腳趾頭襲上心頭。人在地底下穿梭。看不見街道與陽光,沒有商家的招牌和色彩。時間只能從千篇一律的語音播報系統和電子屏幕中窺知流向。城市不再是我熟識或陌生的探索。瞬間,城市變成大富翁遊戲裡的一格標誌。我無法循著記憶的頁碼找到熟悉的一頁故事,也無法在醒與睡之間明白真實與虛擬。然而,這座城市已經習慣鑽來竄去的各種生活的意義與需求,它正在滿足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即使它一天天被意識邊緣化。有人說,城市的文化就是不需要「文化」。另外有人說,我們每天都在「文創」,商機無限。

  隨著科技進步,速度的追求變成一種時尚,無論是網路還是現實。有的時候,已經分不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一張佈滿圖表的效率單還是一份細膩溫暖的關心。城市依舊是城市,可是城市的人們已經不認識腳下這塊土地。到家之前,我習慣來到陪伴我最久的公園,溜滑梯從石頭打磨換成塑料大象的造型,木製的蹺蹺板和露出半截的輪胎換成三台鐵製彈簧做的搖搖馬,高低單槓已經被拆光光,涼亭裡已經沒有老人家聚在一起玩象棋,倒是一個流浪漢在石桌上睡得香甜。天邊悄悄垂下黑幕,街上一盞盞燈光陸續沸騰起來,攤販們陣仗擺開,將這一條不知往返幾千次的街道盛開成夜晚最浪漫的飲食童話。

  公園對街賣的是鹹酥雞。隔壁是炭火燒烤。再過去是蒸小籠包叉燒包香菇大肉包。接著是賣深坑臭豆腐和賣水餃酸辣湯。快炒店前酒促小姐蓄勢待發。鞋店老闆抱著孫女看新聞。鐵板燒正在炒高麗菜和煎蛋。紅心粉圓多了黑糖冰口味漲了五元。我又忘記計數自己走過多少新舊畫面才到家,爸爸打開鐵門的瞬間,「家」緊緊將我包裹在懷裡。媽媽煮了一大鍋我最愛吃的麵疙瘩。這是只屬於我的「家」的意象,在小小一格窗框的畫面中。
想著,想著。
好久沒回台北。
或許有些店家已經消失
或許又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
已經很久沒去敲一敲
家門。想著。


古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