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回台北以後,陸續改變了食性。從原本吃肉、外食居多的狀況,漸漸變成午餐吃外食,晚餐自己煮的狀況。說是自己煮,其實也只是將食材切塊以後,冷凍的冷凍,其餘以水煮的方式丟進水裡,不加味素、食鹽、調味料,等熟了以後通通撈起吃掉而已,說不上有什麼高深的技巧在裡面。

  可是吃到現在,偶爾跟朋友出去吃外食時,才意識到外面的食物味道有多重。有別於新鮮食材嚐起來的清香和甘甜,外頭的食物幾乎都是調味料的味道居多。嚐了幾口,不只是食材原本的氣味被掩蓋,連帶著舌尖上沾染的都是一種固定而僵化的味道--而這些在我慣性吃外食的那幾年裡,根本就不清楚。

  更不用說被糖寵壞了的舌尖,在這麼多年以後,才從一堆死透的味道裡嚐出點別的味道,彼時也才曉得一顆蘋果嚐起來的甜味是複雜而悠遠的。而飲茶又是另外一回事,雖然貪圖方便買了罐裝茶和柳橙汁自配柳橙綠茶,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自己以小鍋煮出的那一壺帶著馥郁松煙香的正山小種。以茶為基底,倒上鮮奶,待奶從高處滾起茶湯,便是一杯帶著松煙香氣的奶茶--而以鮮奶為基底,反而會吞掉了這份香氣。

  這也是很後來,自己嘗試了幾次以後才曉得的。

  所以現在才老覺得外頭的飲料喝起來像在喝糖,多過於喝茶本身。手搖店產出的東西,僅管可以選擇無糖,最終也沒能徹底體現出該飲品的特色,甚是可惜。每每出門不方便帶這些時,如果進去的是便利商店,總會猶豫許久後挑一瓶水或無糖茶解決,而飲料店真的就不該挑剔,喝什麼好,因為喝什麼都差不多。

  到後來,麵包、甜點、飲料也漸漸的從我的生活淡出,好像也沒什麼能真的吸引我。零食換成了秋葵、蘋果或香蕉,正餐也漸漸的從外食、冷凍食品,變成蛋、蔬菜、蕈菇、雞肉居多,鮮少有加工過的食品,好像也不那麼容易餓,一小碗就可以將肚子塞的很滿。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我那鼻塞多年的鼻子,好像對氣味也連帶的變得敏感許多。彼時搭捷運時,總可以聞到層次不一的味道隨著人群走動、門的開關竄入鼻腔。值得慶幸的是,對於臭的味道還是像往常一樣不太敏感,但香味可就不太一樣,聞到太過濃郁的味道還是會覺得刺鼻,卻也能夠嗅出更加複雜多變的味道。 

  從吃入世又出世,或許才能明白所謂的單純馥郁是如何的模樣。